是谁欠了90后一套房?
90后一代人是一个非常幸运但是又非常焦虑的群体。说他们幸运,那是因为他们生在一个信息发达、物质充足的时代,而焦虑,是来源于日益上涨的房价与自身承受能力所产生的差距。
正文
1、马佳佳:我们90后是不买房子的!
因为一句“我们90后是不买房子的”的言论,马佳佳同学一炮走红。
说这句话的时候,是2014年2月15日,作为90后美女创业典范的马佳佳受邀万科演讲,当时的她在演讲上放言了“房地产迟早被颠覆,90后压根就不买房”一举拿下房地产界,引起舆论哗然。
为什么说90后是不买房子的呢?
放出“我们90后是不买房子”的豪言壮语的时候,北京房价均价35000一平,而就在两年前的2012,北京均价差不多只有17000一平,也就是说,两年内,北京房价翻了一番。而这个数据到2017年年初的时候,北京的房价已经差不多到了60000一平了。
距离马佳佳同学的豪言壮语言论已经过去了三年多,事实真如她所说,90后都不买房子了吗?
17年年初,马佳佳拜访吴晓波的时候,吴晓波问她是不是真如之前她说的那样,作为90后的她也不买房子了,马佳佳笑而不语。
笑而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最终她也在房价浪潮中买了房子。
90后不买房子的言论乍听起来总有一股凉薄之意,据新快报联合搜房网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在超过300位90后中,80%表示不赞成“90后不买房”的观念,仅两成表示赞成。
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观念和情怀扎根已久,房子=家,结婚要买房、具有定所等观念在90后群体中依然深深扎根,而90后不买房子的言论乍听起来总有一股凉薄之意。对于买房的态度,90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境,言论的初始者最终也在全民买房的浪潮中走入“买房大军”,那些家境好的90后们可以选择继承房产或家庭支持买房,而那些秉承着不买房子的很多90后似乎都是家境不好,面对着和工资严重不符的房价,只有“一把辛酸泪”。
2、吴晓波:90后就别买京沪深的房子了
今年3月份的时候,著名的财经作者吴晓波在吴晓波频道发布了一篇文章《90后就别买京沪深的房子了》,引起了广泛热议。
面对京沪深日益高涨的房价情况,吴晓波在文中这样写道:
所以到今天,不是你拒绝买房,而是你不应该再买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子了。这是我第一次建议同学们不要买房。超级大都市的房子,与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无关。
京沪深的房子就是那根“桥柱”,它不决定你的价值、未来和生死,人生无比辽阔,放下即是实地。
他还建议北、上、深学习柏林,第一、提供大量“廉租房;第二,提供“住房金”补贴;第三,在租房契约中,政策性偏向租房者。他写道:
在2016年,北京市的地方财政收入5081亿元,上海市6406亿元,深圳市7901亿元,都算得上富可敌国了。如果房价实在降不下来,可否在廉租房、住房金补贴及对租户的政策保护上有所作为?
怀揣着梦想,具有无限可能的年轻人,生活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速,具有更多机会和潜能的京沪深,真正在这里能买房扎根的又有多少人?面对着当下京沪深的房价,很多年轻人只能望洋兴叹。
但是事实真如吴晓波所说,90后一代年轻人都不再买京沪深房子了吗?我想,可能和马佳佳一样,依然有很多年轻人憧憬着在京沪深居有定所,买入属于自己的一个家把!
3、你不能代表90后,我们都要买房子!
马佳佳的言论当然并不能代表所有90后的观点和言论。至少我身边的很多90后们,依然认为“结婚必须要买房”、“租来的房子不是家”、“居有定所”。很多人对于马佳佳的观点,保持着很强烈的态度:“你不能代表90后,我们都要买房子!”然而在现实的房价面前,很多90后都被挡在了高房价的门槛之外。
95之前的90后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到了即将走入婚姻的年纪,买不起房的90后们要怎么做呢?
或许正如马佳佳和吴晓波所说,90后一代可以选择考虑租房生活,等条件允许之后再考虑买房子。或者没有条件的90后们不要买京沪深的房子了,购买其他城市的房子或者选择租房生活。
在中国实行商品房制度的大环境下,到了结婚年纪的90后们,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购入公寓或者小点的住宅进行过渡,等夫妻二人事业有所发展之后,也可再考虑购入住宅。
90后不买房是个伪命题,在房价日高不下的大环境下,90后依然前仆后继的走在买房的路上,只是那些平平凡凡家境出来的90后如何摆脱这种买房大环境下的尴尬,依然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