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效能的方向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效能的方向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常包括书画室、舞蹈室、乐器、图书室,一些条件好的地方会增加一些数字化的内容,增加一些党建的内容,增加一些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内容,规模大一点的还会把一些便民服务整合在内。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一转、看一看,一个最大的体会是效能的确不高。
从受众来看,村镇闲散老人是最大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到村镇一级,这种情形更加明显。这与当前农村空心化趋势密不可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乡村居民进城务工并停留在城市,这种停留并不是真正的停留,他们大多停留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这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收入把整个家庭迁移进城,于是有了老人还在村子里。为什么小孩不多,是因为大多数父母还是希望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加上最近国家持续推动的子女入学力度加大,孩子带在身边入学也没有之前那么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老人最有时间,正当年的年轻人要工作,学生要上学,好不容易周末,年轻人要赖床休息,学生要上各种课外辅导班,唯一有空闲到文化中心的就是老人。并不是说老人不能成为服务对象,但不能否认老人对于来文化服务中心的诉求更多的是消遣,而不是希望利用文化设施来提升素养进而谋求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从提供的内容看,图书室纸质书大多数都比较新,一来是因为受众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视力本就不好看书很吃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书籍的可读性不强。这不是片面的在强调要提供什么农业科技之类书籍,而是真的在强调书籍内容的吸引力。书画室则基本沦为少数固定老人团体的活动场所,人数和人员相对固定,大多数是离退休的知识分子和干部,这里成了他们老年生活的另一个联络点,虽然利用率上去了,但是却把受益面限制了。乐器室提供的乐器多以传统乐器为主,舞蹈室也基本沦为大妈们的广场舞、瑜伽锻炼的场地。少数的党建、数字内容、非遗传习也都是小圈子活动,这些内容是基本的文化消费内容,也颇对一部分人的胃口,但是却忽视了更大范围内人民群众的需求。
从建设上来说,随着公共交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城镇中心更加专业化的文化服务设施的辐射范围更加广阔,加上数字技术的进步,更多的基层群众能够通过数字手段享受到城镇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等更加优质和专业的服务,在一些地区某些小规模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可以考虑进行优化,这样节省出来的人和财都可以更加有效的充实有需要的基层力量。这里边还有一些出于考核等压力下在自然村合并、撤村建镇情况下继续建设基层文化站的,更要加以纠正。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整个乡村甚至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人口结构、人口趋势、城乡建设水平、交通便利度等都息息相关。举个例子,在人口持续净流出的地方,虽然行政机构还存在,但还需不需要继续维持甚至是加大建设力度?或者是不是真的能够把文化中心建设成为一个能够扭转人口流动方向的扭转器,让人口从城市回流农村?
提效能的关键并不在于内容的多寡和新鲜,而在于是不是能够在社会治理的大棋局里让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