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近视,怪父母遗传:归什么因,得什么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01349/d24a1465b1ab199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01349/41ff9e2b2677c8d2.png)
01 遗传近视
一位妈妈带小朋友去检查视力,查出近视。医生反复说:“这是因为遗传导致的。”小朋友听后,抬头对妈妈说:“你们看,我的近视是你们遗传的,谁让你们都近视啊!以后别归罪电子产品了。”
妈妈无语。
另一位颇有辩证思维的妈妈听后,不以为然:“应该这么说,因为父母遗传,基础就比别人差了,更要少看电子产品,要比别人更严格才行。”
听上去好像都有道理。
你怎么看呢?
02 近视归因
专家认为:近视受到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遗传因素在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绝大多数近视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受环境的影响发生的。少数先天性近视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这部分人数约占近视总人数的5%,近视度数往往很高。
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近距离用眼过度、用眼卫生及其他因素。包括光线刺激、近距离用眼、饮食结构、体质等等。
举个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近视的发病率很高。二战期间,很多人都外出打仗了,近视眼的人很少。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发展教育,近视眼人数迅速增加,现在高居全球近视率第一。
近视的发生与发展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03 归因与行为选择
1.父母近视,我玩不玩电子产品都会近视;
2.基因劣势,更要少玩电子产品。
这两种相反的观点,背后是心理学上的“归因”。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归因理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以寻求各种因素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说白了就是:归纳原因。
归因方式影响以后的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强弱。
只是,普通人的归因并没有什么科学方法,他们更多地依靠理解和内省。
对于近视,如果人们归因于遗传,那就不太会注意后天的习惯问题;如果人们归因于遗传和环境,那会关注后天的环境因素,因为遗传因素是既定事实,不可控,而环境因素部分可控。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境归因。
比如:自己心情烦躁时,归咎于工作、家庭环境;
伴侣发生矛盾时,归咎于对方的过错;
事业发展不顺时,归咎于平台和老板,归咎于缺少机遇。
如何归因,基本决定了你的行动,进而决定了你的人生走向。
看到别人的成功,你会归因于他(她)的个人努力还是环境机遇?
如果归因于环境机遇,天边飘来一行字“你再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
如果归因于个人努力与环境机遇双重因素,你会琢磨他成功的路径与方法论,“既然环境不可控,就从可控的个人努力入手。”
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造就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把所有的夜归还给璀璨星河,把所有的春光归还给疏疏篱落,把所有的慵懒沉迷归还给过去的我,明日之我,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01349/759d4bb918d5b659.png)
公众号:大象的心灵世界。上万优秀读者的聚集地。每日更新。
关注后回复“干货”,免费领取价值699元的《职场交际口才》、《简快亲子教育践行册》、《婚恋简快践行册》;
作者:大象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成长导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欢迎加入读者群,共同交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