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般若

带着问题看《三国》(4)

2021-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河鱼鲜

一部伟大的作品,一旦面世是不是就脱离作者本身,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也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但是各路拆书的高手,都将作者介绍作为拆书稿重要的部分,放在书稿的头部。如果高手都这么做,说明有它的价值,而且不容忽视。以前看书往往忽视作者的经历,有时候根本不影响你从书中得到想要的内容。

不过,现在看书越来越想丰富对于这本书的理解。那么,就是看书评、作者介绍,看大家是如何看这本书的。

那么仅仅是这一点点作用,就足够去看看资料了。

罗老爷子,大约生于1330年,7岁开始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14岁母亲病故跟随父亲到苏杭一带生活,父亲是一名丝绸商人。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有志图王”的罗老爷子去了张士诚幕府作宾客,献计献策曾经帮助张士诚击败过朱元璋的部下兵马。后来投降元朝的张士诚昏招迭出,无奈离开起义军,后再次来到杭州。这时候老爷子已经年过五十,明朝建立,得罪过朱元璋,显然仕途走不通了,余生著书成为最重要的事情。

简单的了解,足够勾勒出老爷子所具备的优越条件:

(1)有基础

家境殷实,从小接受过“四书五经”的教育,父亲是一个丝绸商人,游历过很多地方,看过锦绣江山,胸中藏有韬略,后期的“有志图王”可能跟这些都有关。

(2)苏杭的环境

元朝中后期,苏杭恢复了以往的经济繁荣,人口云集、商业发达、城市繁华,有了物质基础,精神层次的建设就会兴起。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如关汉卿、郑光祖等都先后搬迁到杭州一带。这里有许多说话艺人、杂剧作家、民间文学有丰厚的土壤。

(3)上过前线

一个文人能够参见起义队伍,并且能够作为宾客,成功献计献策,说明了他的才华、勇气、志向。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用来形容罗老爷子感觉很合适,都说书生文弱,肩不能扛,手不能抬,但是老爷子上过战场,虽然不是骑马冲杀,但是坐镇中军帐,运筹帷幄,至少是在一线工作,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所以,他写的战争是可信的,不是纯靠想象,是一个看过战争场面的人基于自己的经验写就的,《演义》中用兵逻辑上是行的通的。这里不是指单挑这件事,武将单挑,本来就是很儿戏的事情。每个人带着十万军队,二十万人一起看两个人单挑,谁赢了代表哪方赢了,后面的兄弟也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4)师傅是施耐庵,

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但是可以耳濡目染。

(5)不止一本著作

在完成《三国演义》之后,增补了《水浒传》。先后完成了剧本:《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全传》《三国演义》等。

一个老人有着丰富的经历和眼界,自己的“图王”志向,朱元璋提前完成了。在自己的老年,满腔的才华和惆怅,一定需要个很好的出口。写作真的是一个人填补遗憾的好方法,小说的世界不是完美的,但是却寄托了作者的愿望。

【资料来源】1.百度百科——罗贯中词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