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杂谈自我教育不一样的想法

你越专注,想要的一切越愿意围绕你

2017-05-08  本文已影响12141人  韩大爷的杂货铺
图片来自网络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一个“根儿”上的问题。

1.

可能很多人都已经知道,我开设了一门写作课,现已进行到第二期。

报名参加的成员,对写作有热情,有动力,自不必多说,他们当中很多人,也抱持着一份“尽快拔尖冒头”的迫切心情。

其实,这种心情跟现代人的矛盾情绪很像:一边被周围所有元素提醒,嘿,成功要趁早啊!一边又被人告诫:你可以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主体的这种心态如果作用到体育运动,或“实体”活动上,矛盾就不会很激化。比如,你想跑赢五公里越野,或做一些人体力量延伸的项目,那么你丝毫不用想太多,一半交给技术,一半交给肌肉记忆,你只要不停的训练训练,几乎就没什么大毛病。

但写东西这事儿就稍微抽象点,并不是说你敲键盘更大力些,或某一天在脑门上缠着个布条,写上挑战自己,就能获得真正的精进。

它磨人的地方就在于:你会经历一段很长很长的“溺水期”,这种长并不在于时间的量变,而是“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像极了你走在茫茫的雪地中,深一脚浅一脚,没有参照物,没有剧情的起承转合,只有空白的书写载体,只有你。

不怕山高路远,就怕心里没底,这种不确定性无数次折磨着一批求不得的人,他们今天看到自己的阅读量高了,哪篇文字又被哪个编辑选中了,会由衷的高兴;

然后明天,被哪个毒舌的人突施冷箭:你们这群人,总是把自己的表达欲望误以为是创作才华。一听这话,又泄掉了一半的心气,怯怯询问:我是不是真的不行?

我很理解这份焦虑,这跟行为主体的素质如何无关,换个再不可一世的人,参与到这个领域来,熬你个一年半载,谁都做不到纯粹的云淡风轻。

2.

不光写作,生活当中很多事都是如此:你喜欢上一个姑娘,她的态度模棱两可,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答应,或,到底会不会答应。

你在一家公司工作,身边强手如云,晋升机会有限,大伙都较劲,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或,到底会不会轮到你。

你投身于一个自己志趣相合的领域,父母很担心,怕你失败一直给你往回拉的力,那些吃瓜群众仗着不确定性的优势说尽风凉话,你不知道能不能证明,因为这事关概率。

你参加一次无比重要的考试,你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卷面上一共就那么几十道题,运气好都复习到了,成王败寇;人品衰一点,准备了八年,结果卷子发下来,有可能出题人只出了你会的不到十分之一。你更知道哪怕说一万遍对得起自己就行,但人活在社会中,永远不能指望评价者拿过程而非结果去定义你。

那么,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你能追那个姑娘多久?在选择混吃等死前能在公司里积极表现多久?能不在意外界的一时荣辱多久?能保持专注,只想当下多久?

毒鸡汤势必比鸡汤更有生命力,它不需要过多的冷嘲热讽,因为你永远先它一步自我怀疑。然后你分神了,回头了,观望了,倒下了,这时又来了一段带有偏差的后果归因:唉,看来真的是不该执着,看来真的没必要积极,看来真的选错了道儿,看来真的死在了努力的手里。

人们常说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能达成目标的都是少数又少数,但我看到了比这少数更多的多数:无数次上演着回头看对手,抬头看环境,结果被对手反超,被环境绊倒,躺在地上做错误归因的悲剧。

我不懂什么成功的秘诀,但我知道想让自己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不考虑其它有的没的,调动一切精力与资源尽最大限度地让自己配得上成功。

除此以外,无需放屁。

我不否定不确定性的普遍性与概率存在的必然性,客观存在的事考虑太多没意义;但我知道在客观环境再不确定的条件下,行动主体都有一个明智的原则:做事儿,做正确的事儿,一件,一件,一件地去不停地做正确的事儿。

仅此而已。

3.

我在简书上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极其患得患失,求点赞,拉关注,恨不得篇篇文字登首页,自我吹嘘得溜溜溜,巴不得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这里。我一看自己数据达标了,就急得像疯狗一样申请成为签约作者,结果第一次被拒,第二次被拒,第三次第四次,还是被拒。

绝望是个好东西,起码它能让你平静。

我冷静下来打量下自己才发现:我一直在舍本逐末,担忧着没有卵用的问题。我一直不去琢磨怎么竖起来那个1,反而不断地热切地添加着无数个0.

具体点说:我忽略了第一位的问题——你所有专注的点,都应聚焦于自己是否已经匹配了达成目标的实力。

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再也没申请过签约作者的名头,再也没纠结过文章上不上首页,再也没把精力花在涨粉和运营上,新浪微博的工作人员把我拉进一个群里,据说把一些符合主题要求的文章每天抛进去,按照流程走一走,时间长了会得到推荐,涨粉嗖嗖的,我只试了一次,的确涨粉了,但觉意义不大,再没打开过。我再也没有把自己的文章分享到这个群那个群发红包求转发,甚至后期,我都不会主动把文字分享在朋友圈里。

那我省下来的时间都做什么了呢?堵上耳朵,抿紧嘴巴,把释放在外面的力都收回来,一点点打磨文字,一步就争取留下一个脚印。

4.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甚至还有点神经病,我养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文字被哪里转载了,我就去写东西学东西;文字被哪里拒绝了,我就去写东西学东西;看见谁又取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了,我就去写东西学东西。自己的哪篇文字被喷了,我就去写东西学东西。

写东西学东西,除此之外,皆不考虑。在那段时间内,哪怕你拍拍我的肩膀跟我说:某某颁奖典礼邀请你过去或你的文字就是大便。你会看到我嗯了一声然后朝某个地方走去,为什么?因为我的书本和电脑放在那里。

你问我,涨粉不好吗?早点从水里出来缓口气不好吗?

好啊,但我比这更关心的是:我把那么一大堆人的拉过来后,给他们看什么。

看攒了一大桶水后凝聚成的一滴,还是看一个生命个体苍白的成名欲?

我只做事,我只做第一位的事。我只解决问题,我只解决“根儿”上的问题。

我巴不得多在水里沉一会,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千万别让我太早的浮出水面,那样来了好处也接不住,获奖感言都说不清。

很多年轻的读者朋友抱怨:我怎么还不如何如何呀。

要我看:这个年龄还不如何如何是应该的,是正常的。35岁到45岁才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适合最佳的出头期。在此之前,不必想太多,只需要保持专注,做第一位的事情。

很多年轻的读者朋友会问我:我想早点工作,但有人说深造有更好的性价比;我想考研,但有人说你也不看看现在的就业率;我想考公务员,但有人说那样一辈子都能看到底;我想干这个干那个,但有人说这个没前景,那个没环境。

要我说:性价比的高低取决于你自己,就业率不写在纸上,写在你的脚底,人生的可能不在人嘴里,在于你内心的丰富性,你的性体才是最靠得住的前景,环境的问题终会由环境去解决,你应当关心的是当它真的来了,你是否配得上那个环境。

保持专注,少扯没用的,追求卓越,想要的东西会在不觉间,围绕着你。

End.


简书签约作者:韩大爷的杂货铺。转载等事宜请给我的经纪人bingo_发送简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