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DM】DM发行操作攻略

2016-08-22  本文已影响106人  吉娃文创

一,DM发行对象:读者(潜在消费者)

首先我们要先来弄明白一个概念,什么是“读者”?读者这个概念,属于那种你不说我还明白,一说就糊涂的那类东东之一。

什么是读者?没有读者。

读者是你根据需要定义出来的,你的需要是什么,你就会发现,你所说的读者。但是,遗憾的是DM媒体在定义自己读者的问题上,显得很弱智,至今也没有一个哪怕是模糊的概念。

现在DM人对于DM读者的观念,一个是来自于传统媒体的那种阅读文章的人,因此我们见到的DM人都爱强调DM媒体也要有可读性,即希望刊载能够拿来阅读的文章。当然不管这文章水平如何,因为你不是正式的媒体,写手们只拿你挣稿费,没拿你当回事,好文章还是要给主流传统媒体的。另一个是一些商业人士或是经济学人士,喜欢拿消费者来比喻DM读者,于是对我们的读者进行细分的方法,都用消费者细分模式。第三种就更是多数了,满大街上或是楼堂馆所任意派发,以为那就是读者。

什么是DM读者?没有DM读者。需要寻找。

我们先来看看的词典上面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1984版26页对于“读者”一词的解释:“阅读书刊文章的人”。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读者的观念,人们对读者的期待与诉求,都蕴含在了这里边。人们之所以习惯于强调可读性,正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结果。我不是说这个定义不正确,而是想说这个定义,这对读者的定义,在今天媒体多元化、媒介多元化的时代,显得有那么点过时,或是太过时了,它可能仅仅适应于一部分读者,可能在今天还是很少的一部分读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部分经过细分化了的读者。不幸的是,人们,尤其是DM从业人员,缺乏或是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清醒认识,还抱着词典上的那种“经典”解释来定位今天的读者,定位DM读者,所以才会有前述谋求可读性情形的发生,以为可以取悦于读者的只有具有可读性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才有DM媒体都争着希望能够刊登一定数量的文章,有些还在玩擦边球。其实我们面对的读者,已经完全分化成阅读意趣不同,阅读偏好相异,阅读口味大相径庭的不同人群,他们在阅读上各有各的需求,可读性因此也被这种阅读语境所分化。我把那种一般意义上过了时的读者观念,称之为泛泛的读者,他们不是DM的读者.

比如:

汉代桓谭 《新论·补遗》:“其言惻愴,读者嘆息。”

唐代刘知几 《史通·本纪》:“世之读者,幸为详焉。”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

这三个例子中的读者就都指这个泛泛的含义。

对于这种广义上的读者的描述,我翻了一下《辞海》,我手头的这本里面没有,于是上网搜了一下,百度百科上面有个比较详细的解释,转引在这里以供参考。

“读者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和消费者,一般也用于称谓读书的人。他们通过购买、阅读书籍成为出版社的读者,或者通过订阅报刊、杂志成为报社、杂志社的读者。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既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又是出版物的购买者。书籍与读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书籍数量的不断增加,书籍的读者群不断扩大,并不断产生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书籍刊物出版事业的发展,产生更多的书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下面它细说了书籍的读者,“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读者所构成的。编辑只有真正地了解读者,才能生产出满足他们的书籍。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读者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年龄差异:分为儿童读者、少年读者、青年读者、中年读者和老年读者等。

2.按职业不同:分为干部读者、教师读者、工人读者、农民读者、战士读者、科研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等。

3.按地域不同:分为城市读者、农村读者、沿海读者、内地读者、国内读者和国外读者等。

4.按文化层次:分为专家学者读者、高层次读者、中等层次读者和低层次读者等。

5.按购买、阅读行为角度:分为潜在读者和现实读者、基本读者与随机读者、计划读者和市场读者等。”

我们看,这里面其实有三个关键点,一个是读者要有阅读需要,二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三要通过购买。有了这三点,一个人就具备了成为书籍读者的条件。

这种意义上的读者,无论如何都不是DM的读者,但是从这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DM媒体与一般书刊的差异,就是两者之间读者的差异。

简单的说,我这里面不作论述,我可以说DM媒体的读者,也要具备三个关键点,第一,他要有消费商品的需求;第二要有阅读理解商品信息的能力;第三他可以长期固定的获得DM媒体资料。

只有这样的读者,才是我们做DM的读者服务对象,它才是广告客户需要寻找的潜在消费对象。

二,发行工作不是简单

发行的含义,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不就是发出去就行啦。比如邮局,东西给你寄出去啦,就行啦。一般来说,对于图书、杂志、报纸,这样就可以,很可以的啦。人家订阅你的杂志、报纸,邮局给你送家去,这还不行吗。做人总该厚道,不能过分要求人家。所以通常意义上的发行,其实就是发,发到家,就行。这是大众消费概念上的发行。

那么换了免费的东西,是不是这样发出去,就行啦哪。这要看情况,我们不离开DM印刷品来说话。再比如,我们家门口商场的免费广告单,开始插到门上的的时候,我看见了就撕下来,扔了。后来发现去商场买东西,先看看这个还是有好处的,于是就拿进来,临出门时看上一眼。这种发,慢慢会行起来。你扔了,他又给你插上,扔了插,插了扔,反反复复,总有用上的时候。这样的发行就算是行啦。还是比如。还是门口的商场广告单,有时候就放在楼门口,那就没有人去拿啦。谁没事拿它干什么,可是一旦需要翻看的时候,可能这东西造就被打扫卫生的人收走了。这种的发就是不行。

所以,就发来说,从现象上看,都一样反正发啦,这就是大多数DM的行为,反正我发啦。他们把发行仅仅看作是发出去,以为发出去就行啦。这对于发行人员来说,的确是行啦,发完,一个月可以去老板那儿领工资了。可你那DM,就行不起来了,天晓得,就像大家知道的DM发行方式,几乎都是简单的发,你看,上街派发,你知道人家需不需要,就发给人家一份。我昨天在大街上就收到一份。为了不让派发的人难堪,我拿着那东西,走出多远,就把它扔到路边的垃圾桶里了。大家还知道另一种派发,就是放在一些场所里面,比如宾馆大堂、洗浴中心大堂、各种什么厅里面,以为那些高端消费者常来的地方,就是消费你DM的地方,其实谁上那些地方去,也没有工夫看DM,就是有工夫看DM,也没心思,那里面比DM好看的东西多了去啦,DM里面能有什么把这帮子人吸引住。这帮子人的的确确是喜欢消费的,喜欢高消费的,可是他们大都不在这些地方找广告来查找信息。

我们在这些地方发过DM,根本没人看,就是我那里面的一位朋友看过。

对于DM来说,光发是不行的。必须要充分考虑读者是不是需要它。发给人家,要让人家犹如自己订阅的一般,那才可能行。

DM不都有发行经理吗,不行不能责怪发行人员,应该重罚发行经理。经理干吗吃的。经理你不考虑怎么发,你让人家执行的去考虑。我见过一些发行经理,问他们DM都发谁啦,他们会告诉我说,高端论坛、会议场所、宾馆、饭店、有钱人住的小区,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说,DM发给谁啦。发而不行的根本原因,在于经理不行,经理们还都是上述那种观念、方法,除了记录发行数量,然后造一个漂亮的图形,显示发行状况,余下别的什么都不会,要之无用。发而不行的更加根本的原因还在老板。

三,给dm发行的操作忠告

DM的创建总体上说要避免社会杂志的操作模式,这是很多DM留下的惨痛教训。

首先,据我自己十年来的实际操作经验,以为运营层面上的DM发行定位应该以这样两个前提为参照点:

一,稳定有效的发行渠道(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而非设想的,也非随机的投放。)

二,可资利用的客户群(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而非设想的,设想的客户群只是潜在发展的目标。)也可以作为发行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单纯的假想读者定位,或单纯的假想客户定位,都很难避免无效成本的浪费。如何获得广告话语权,是DM杂志定位的核心,加上上面两个前提,我把它们叫作DM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经验和理论在这里都很重要。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DM的机构设置,现有的机构形式,都是从社会文化杂志社克隆过来的,再混合上现有公司的机构形式。这种工作机构的设置,原来还可以应付,但放到现在的DM里,就捉襟见肘了。所以机构设置要和定位相符。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发行部门。

第三、既然准备创办DM,那么发行模式就要认真研究。不同的发行方式,对于读者、客户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在后现代社会语境中,发行是某种含义或意义的一种象征符号。它是确立广告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第四、DM的编辑,不同于社会文化刊物,这两类刊物,我都干过,两者之间,就编辑工作而言,可以说很少共同点。DM是可看的媒体,而后者是可读的,或可读可看的。现在DM通病就在于模仿社会文化刊物的可读性,结果反而忽略了广告是要让人看的性质。看强调的是视觉,而读则是综合的,不单单是视觉,所以读是很复杂的,也是成本很高的编辑操作。DM的采编必须以发行为指针从事DM广告的策划与编辑。

第五、长期发展,渗透营销,可以作为DM求得生存、推广、发展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

作为一名同行,多年的风雨,我的经验也许能帮助大家避免一些误区,大家共同努力,把DM这种新媒体形式的发行做到位,做的好,做的更好。

声明:未经许可,切勿转载。转载务必保留此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