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说实话: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的N个真实情况
说实话: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的N个真实情况
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目前在AI泡沫之下,真假难辨,实战技术与PPT技术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目前关于AI或者自然语言处理,做的人与讲的人往往是两回事。
1、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当中,除了在分类问题上能够取得较好效果外(如单选问题:情感分类、文本分类、正确答案分类问题等),在信息抽取上,尤其是在元组抽取上基本上是一塌糊涂,在工业场景下很难达到实用水准。
2、目前各种评测集大多是人为标注的,人为标注的大多为干净环境下的较为规范的文本,而且省略了真实生产环节中的多个环节。在评测环节中达到的诸多state-of-art方法,在真实应用场景下泛化能力很差,大多仅仅是为了刷榜而刷榜。
3、目前关于知识图谱的构建环节中,数据大多数都还是来自于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信息抽取次之,非结构化数据抽取最少。半结构化信息抽取,即表格信息抽取最为危险,一个单元格错误很有可能导致所有数据都出现错误。非结构化抽取中,实体识别和实体关系识别难度相当大。
4、工业场景下命名实体识别,标配的BILSTM+CRF实际上只是辅助手段,工业界还是以领域实体字典匹配为主,大厂中往往在后者有很大的用户日志,这种日志包括大量的实体信息。因此,生产环节中的实体识别工作中,基础性词性的构建和扩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5、目前关于知识图谱推理问题,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推理的范畴,最多只能相当于是知识补全问题,如评测中的知识推理任务,是三元组补全问题。
6、目前舆情分析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舆情分析还停留在以表层计量为主,配以浅层句子级情感分析和主题挖掘技术的分析。对于深层次事件演化以及对象级情感分析依旧还处于初级阶段。
7、Bert本质上仅仅是个编码器,是word2vec的升级版而已,不是无所不能,仅仅是编码能力强,向量表示上语义更为丰富,然而大多人都装糊涂。
8、学界和业界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界以探索前沿为目的,提新概念,然后搭个草图就结束,目光并不长远,打完这一战就不知道下一战打什么,下一战该去哪里打,什么时候打,或者打一枪换个阵地再打。而业界,往往面临着生存问题,需要考虑实际问题,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因此没必要把学界的那一套理念融入到生产环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方法。
9、利用结构化数据,尤其是百科类infobox数据,采集下来,存入到Neo4j图数据库中,就称自己建立了知识图谱的做法是伪知识图谱做法。 基于这类知识图谱,再搞个简单的问答系统,就标榜自己是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实际上很肤浅。
10、知识图谱不是结构化知识的可视化(不是两个点几条边)那么简单,那叫知识的可视化,不是知识图谱。知识图谱的核心在于知识的图谱化,特点在于知识的表示方法和图谱存储结构,前者决定了知识的抽象表示维度,后者决定了知识运行的可行性,图算法(图遍历、联通图、最短路径)。基于图谱存储结构,进行知识的游走,进行知识表征和未知知识的预测。
11、物以希为贵,大家都能获取到的知识,往往价值都很低。知识图谱也是这样,只有做专门性的具有数据壁垒的知识图谱,才能带来商业价值。
12、目前智能问答,大多都是人工智障,通用型的闲聊型问答大多是个智障,多轮对话缺失,答非所问等问题层出不穷。垂直性的问答才是出路,但真正用心做的太少,大多都是处于demo级别。
13、大多数微信自然语言处理软文实际上都不可不看,纯属浪费时间。尤其是在对内容的分析上,大多是抓语料,调包统计词频,提取关键词,调包情感分析,做柱状图,做折线图,做主题词云,分析方法上千篇一律。应该从根本上去做方法上的创新,这样才能有营养,从根本上来说才能有营养可言。文本分析应该从浅层分析走向深层分析,更好地挖掘文本的语义信息。
14、目前百科类知识图谱的构建工作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不少。基于开放类百科知识图谱的数据获取接口有复旦等开放出来,可以应用到基本的概念下实体查询,实体属性查询等,但目前仅仅只能做到一度。
15、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目前的难点在于两个方面,1)多度也称为多跳问题,如姚明的老婆是谁,可以走14条回答,但姚明的老婆的女儿是谁则回答不出来,这种本质上是实体与属性以及实体与实体关系的分类问题。2)多轮问答问题。多轮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代补全问答, 如前一句问北京的天气,后者省略“的天气”这一词,而只说“北京”,这个需要进行意图判定并准确加载相应的问答槽。另一种是追问式多轮问答,典型的在天气查询或者酒店预订等垂直性问答任务上。大家要抓住这两个方面去做。
16、关系挖掘是信息抽取的重要里程碑,理解了实体与实体、实体与属性、属性与属性、实体与事件、事件与事件的关系是解决真正语义理解的基础,但目前,这方面,在工业界实际运用中,特定领域中模板的性能要比深度学习多得多,学界大多采用端到端模型进行实验,在这方面还难以超越模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