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

古风习习白裤瑶

2017-11-21  本文已影响100人  谁家的梅子

         冬日的午后,阳光忽有忽无,冷暖交替的气息渲染着整个地山区。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找到了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展露在眼前的是黄墙、黑瓦组成的房子,门前有几棵树,不太高大的树,虽然已在网上见过它的照片,但真切地站在脚下的土地时,我们还是忍不住欢呼出声。

        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南丹县里湖乡怀里村,建成于2004年,它是中国首个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馆区内主要由展示馆和原始村落两部分组成,以实物、图片和景像等资料展示白裤瑶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民风民俗。

一、热情淳朴的白裤瑶族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身穿及膝白裤而得名。他们世代居住在大石山区中,由于自然环境比较封闭,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因此保留了较多的民族文化,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族群”,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称之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白裤上的五指印

        白裤瑶是一个勤劳、勇敢、朴实、热情的民族。在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的时候认识了一位管理者,这位管理者是当地的寨民,他平时的工作除了给游客讲解白裤瑶民俗文化外,还经常拍摄照片和视频,他告我们,开始的时候人们很排斥,都不愿意他拍照或是拍视频,经过长期的讲解和宣传,寨民才慢慢接受。有空的时候他经常去村寨寻找素材,为了拍摄做衣服的过程,常常背着笨重的机器上山(做衣服需要用到的一种染料生长在山上),或者听说附近谁家举办婚丧礼或是其他的活动,他都会带着他机器去拍摄,有时候一拍摄就是一整天。在他的讲述中我们没有看到他的埋怨,而是在是满满的民族自豪感。

圩日上卖东西

       “现在我们白裤瑶很多年轻人离开了大石山区去往更广阔更繁华的天地,没有几个人愿意留在这片山区了,但是我舍不得离开这里。我记忆里的白裤瑶已经慢慢变化了,我不知道未来她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我想通过的我的努力能够保存现在的样子。”他还告诉我们他的愿望就是希望通过视频或照片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么一个民族,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把白裤瑶的珍贵民族文化留存下来,不被时间吞没。

赶圩的妇女

二、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在博物馆管理者的带领下,我们探访了几户服饰做得好的人家。做衣服的都是女人,在村寨里随处可见三五个妇女聚在一起刺绣、绘画、蜡染,白裤瑶的服饰样式与图案非常独特,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其制作材料与工具特殊,工艺精湛,勘称中国民族服饰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其制作的过程共有21道程序,包括种棉→收棉→晒棉→除棉籽→弹棉→制棉条→纺纱→制纱球→跑纱→梳纱→绞纱→织布→压光→描图→染布→脱蜡→刺绣→手工缝制→成品漂洗→收藏。服饰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制作工具众多,其中有很多受到季节的影响,并且过程繁杂,所以一套完整的衣服需要历时一到两年的时间。

白裤瑶村寨 用粘膏绘图

         白裤瑶的服饰分为男装和女装,节日盛装和便装。男盛装从整体来看,如一只雄鸡,衣服的脚是鸡的尾巴,衣服两侧是鸡的翅膀。男子白裤的膝部上绣有五条长短不一的红色花纹,相传这是瑶王与外族战争时留下的血手印,绣在衣上以示纪念,这也是他们图腾的标志。根据《中国白裤瑶》一书记载,在很久以前,壮族莫氏土司用计骗走了瑶王印,并带兵进攻瑶区,迎战中受伤的瑶王战败退走,他爬山时手撑膝盖,在裤腿上留下十条血指印,并在临终前在衣襟上画了瑶王印的图案。瑶族后人为纪念瑶王的英勇,便在男装的裤子膝盖处绣上十条红杠,在女装衣背上绣上瑶王印图案。但当地老人说这红色花纹还另有故事,在老人们口中流传着的是白裤瑶民族在一次兵荒马乱的战争中,外族的人错杀了白裤瑶的五个兄弟,白裤瑶的妇女为了纪念这五个兄弟,便在男子的裤子上绣上了这五条红色花纹,也是为了预防外族的人再次错杀本民族的人。我想不管这红色花纹蕴含的是那一个故事。我都相信这些故事里都是白裤瑶民族最真挚的心和深切的感恩之情。妇女的夏装叫做“两片瑶”,它是由一前一后两块布构成。据说白裤瑶族妇女不遮双乳,但这不是情欲上的展露,而是对母性和生殖上的至高无上的崇拜。随着与外界的交流发展,现在很多妇女会在里面穿一件短袖再外搭两片瑶。裙子是百褶裙,由三块长四尺,宽一尺四的白布做底,用粘膏在裙子上绘上“田”字或瑶话叫“裙带线”的图画后,放入染缸浸七天,布就变成浅蓝色,取出用灰水煮脱粘膏,清水洗净晒干,用花线沿着煮脱粘膏而留下的花草图,绣出艳丽夺目的瑶锦,再用两条两尺三寸长的布带穿过裙头,折叠成百褶裙,裙摆有80厘米。百褶裙的折痕距离相等,一折有拇指宽,折痕时需要两个人合作方可。

河边晒衣服 男女盛装

        白裤瑶的服饰手工精细,极具民族特色,服饰由刺绣和蜡染工艺制作,还配有各种银饰品、款式新颖、色彩斑斓、特色鲜明,体现了白裤瑶民族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的服饰文化让人惊叹也让人折服,在冰冷的制衣机器面前,一件衣服不过是转眼间,效率很高但总感觉少了什么。也许是一针一线的细心,也许是在衣服上倾注的情感,也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跑纱

三、历史深厚的铜鼓文化

        铜鼓是白裤瑶图腾崇拜和艺术的精华,是瑶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寄托。那天阳光正好,恰逢是白裤瑶的街圩,我们有幸在里湖的广场上看到有人在打铜鼓,广场上满是人,我们挤过人群,看见几面崭新的大铜鼓,一人在铜鼓前敲打,一人在铜鼓背后用风桶把空气推到铜鼓内,铜鼓和风桶和鸣,声音洪亮动魄,激昂人心。相传以前白裤瑶族把打铜鼓当作一种娱乐活动,用完后就拿到深山老林里收藏起来。一次,被山里的猴群发现便偷偷地移到一个深深的山洞里放。一天,花微努朵老人在离家很远的弄场收庄稼时意外死去,半夜三更时成群的猴子出来找吃的,发现豆藤堆里有一个“死”了的老头。猴头与弟兄们商量决定把它们偷藏在山洞里的铜鼓拿出来敲。其他的动物听到鼓声后也加入到这场铜鼓追悼会中。在这个过程中老人睁开眼醒过来了,大家看到老人醒来后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消息一传开,人们都认为敲铜鼓可以使人复活。从此,白裤瑶族只要死了人,就鸣炮,敲打铜鼓,把它当作起死回生的寄托,这样的习俗就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现在白裤瑶依然会在村寨里有人死去时敲打铜鼓寄托哀思,一般到场打铜鼓的少则几面,多的也有二三十个齐敲共鸣,他们用他们民族特有的方式、特有的情感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不舍以及思念。也许多年后不会有人记得你是否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是否给这个世界留下过什么,但至少会在某段时光里曾有铜鼓为你敲响,鼓声阵阵,扣人心弦。

铜鼓


敲打新的铜鼓

四、独具一格的寨居文化

        白裤瑶大多是居住在大石山区,山山相环,树树相伴。十多家为小寨,上百户为大寨,其中以瓦房居多,茅屋次之。远远看去,黄墙、黑瓦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中别有一番韵味,当天我们穿越了两个村寨,两个村寨在两座山相对而建,村寨的道路是高低不平的石板路,车是行不通的,我们从一个村寨走到了另一个村寨,双脚踏在石板路上,内心深处有一股颤抖,放佛每走一步便能知道这座村寨千百年来蕴藏的历史变迁。在房子的旁边都建有一个或数个茅草小楼,这些茅草小楼由四根柱子作为基础,在四根柱子的顶端放着四个圆形光滑的坛子,坛子的上方便是由木头、竹席、茅草组成的小楼,白裤瑶称之为粮仓。据当地的人介绍用坛子可以起到防潮、防鼠、防盗等功能。现在白裤瑶的粮仓除了放置粮食外,已经成为白裤瑶的寨居文化的特征,作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出现在广场上、博物馆里,更体现白裤瑶人民智慧的结晶。

绿树环绕的村寨 白裤瑶的粮仓

        白裤瑶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除了服饰文化、铜鼓文化、寨居文化外,还有陀螺文化、丧葬文化、婚礼文化,粘膏树文化等,它们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只有慢慢体会才能读出它们的韵味。

         在漫漫的时光里,很幸运我来了,在短暂的生命里,很幸运我来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