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今天看了《凌志军如是说》的这一部分,对于如何让孩子变得聪明有了深刻的认识。
孩子聪明是每个家长的愿望,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大脑千差万别,怎么才能让自己成为聪明的那一个?
实际上,研究大脑的专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神经元数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就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各有不同。聪明的孩子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比较多而已,那怎么让神经元之间建立更多的连接呢?就需要给更多的刺激。
之前听过台湾一个研究脑科学的洪兰讲过关于大脑的讲座,我们做教育的,首先要对人的大脑有一定的了解才好科学的去教育孩子。
我们的大脑喜欢什么呢?
我在给学生教画思维导图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们,大脑喜欢有条理的东西,大脑喜欢颜色,喜欢图形,喜欢简洁……所以我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不仅效率高,而且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找到要点,我女儿也曾经在我的帮助下,利用思维导图记录比较枯燥的政治,现在我还偶尔能看到她在书上画一些图片来辅助记忆的做法。
日本的心理学家稻田太作提出了一个头脑指数的名词,头脑指数指的就是大脑的使用率,而决定大脑使用率的就是我们的态度。
我们都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我们愿意干的,我们就会废寝忘食去做,而且能做的最好。相反,那些我们不喜欢的,通常会让我们烦恼,效率也会很低。孩子们学习不好,是因为不喜欢才烦恼,那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关键就在于孩子怎么样才知道哪些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和老师的指导,需要不能只看分数的人来做引导!
关于头脑的指数,还有一个公式值得我们学习,头脑指数=大脑集中指数x大脑开放指数x大脑主动指数。
大脑集中指数取决于集中精力的强度和集中精力的深度。大脑开放指数取决于想象力和独立性。大脑主动指数取决于热爱和激情。
看着这个公式,我们有什么想法?
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孩子的想象力和独立性还有多少?孩子的热爱和激情还有多少?孩子集中精力的长度和深度又有多少?
回想我家孩子在整个初中阶段,基本上做的是自己该做的事和自己想做的事。
在学习上,她是比较有主动性的,尤其是课堂效率比较高,几乎从来不做额外的资料。其实这个理念是应该值得提倡的,有的家长看孩子做完了就赶紧加一些资料,那孩子不拖延才怪呢!孩子辛辛苦苦抓紧把作业做完,只是为了玩自己想玩的东西,可是家长却让孩子看不到希望!久而久之,孩子必然会在效率上打折扣!
她还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她的学习之余,会做一些手工和追动漫,这属于她的业余爱好,作为家长,我从不干涉。而且我觉得这些有助于大脑的思考,孩子的世界不是只有分数的,她还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同学之间讨论的话题,有可能是某个动漫人物,也有可能是某个作品,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来找我做辅导的七年级某班的第一名学生。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想让妈妈给他手机,因为她觉得她和同学们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了,而她的微信也是妈妈的号,所以因此班里的同学基本上不怎么跟她聊天……
也许家长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作为一个孩子,她需要一些同龄人之间的共同的部分,通过这些媒介,他们有可以聊天,可以共同思考某个问题,可以对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何尝不是对于神经元的一种锻炼?何尝不是建立神经元之间连接的一种方法?
文章中说的一句话很好:用情商换智商,这种优秀的代价很可怕!我们现在做的不就是这种事吗?优秀生抑郁的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很多专家的关注。优秀生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比如缺乏想象力,没有韧性,不能吃苦,不会交流和沟通,不会和别人讨论问题,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能理解和关心别人,不会和别人合作……
对于一个人来说,分数并不是唯一的,如果为了分数损失了快乐,丢掉了自我,丧失了健康,那这个第一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我们怎么样去教育孩子,完全取决于在我们的心目中什么最重要,是快乐重要,还是分数重要?是思考重要,还是做作业重要?是自主重要,还是听话重要?
文中提到了普通孩子没有达到本该有的聪明的三个原因,我非常认同,没有外部环境去激活,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唤醒自身的潜能。
作为家长,作为有觉察力的家长,我们一定要做现在的教育所忽略的东西,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学校只看分数的现状,但是我们能够发挥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不能改变孩子的作业数量,但是我们能够让孩子选择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
所以天才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不要小看自己!我们不要小看自己作为家长的力量,你毕竟我们是影响孩子最长的!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