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坚持记录时间一年后放弃了?

2018-09-20  本文已影响11人  悉奇捕怪

说起这个时间记录,大家很容易想到一大堆时间管理的书籍、名人、课程。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柳比歇夫,还有关于他的书《奇特的一生》。

我曾经诚服于柳比歇夫对时间的超级敏锐,以及对事情的坚持不懈,简直是神奇!

书中各种看起来牛逼轰轰的时间统计图表,真的是很赞。

最关键的不仅如此,还有他对时间的分析,事无巨细,有做必记录,不断优化自己,让第二天不断朝着“准确”的、“合适”的方向改进。

我曾经(2015年)在大学期间用了一年时间就做了类似于柳比歇夫的低配版,也是艾力34枚金币法的升级版——记录时间、事件以及时间属性(高效、休息、娱乐、拖延、其他)。

34枚金币法

刚开始信心满满,感觉开辟新的大陆。每天获得金币开心。要知道,能够掌握自己的时间,明了自己干了些什么,并对将来的时间做规划和改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很幸福的事。

每天统计、没有统计、每月统计,在此过程中也学了学Excel办公自动化的知识。

但是,这个过程不容易,甚至可以用痛苦来形容。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对时间的把握感应能力差。

要想记录,就要知道时间。那么问题来了,事件的起始时间、经历时长或者结束时间,它们中的至少两个时间得清楚。

那怎么办,只能看时间(手表、手机)记录,这些动作本身就是花时间的。

当下看不出,日积月累,又“浪费”多少时间、手机解屏锁屏又“浪费”了多少电?

那退而求其次,我装个软件或者APP吧,让他来帮我记录,感觉是节省点时间了吧?但是,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不会提高,记录事件反而会成为任务,拖累。

万一手机没电,或者手机不在身边就记录了?敢情就不记录了?打脸?

二,世道早就不是以前了,快节奏是主旋律

当然,我喜欢慢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也许吧,憧憬归憧憬,现实要看清——这世界很快,快的让人窒息。

节奏快就意味着一个人慢悠悠的打磨会很暗淡。

团队协作,多方配合,随机应变,应急任务……这些才是我们现在年轻人的工作状态,可以说,大环境里信息流很快。

我想说啥?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哪来时间给你记录?休息、抢钱都来不及。

如果真要记录,事件也很零碎,记到手断。(大学里相对轻松事少、到了真社会,根本无法招架。)

所以,传统的柳比歇夫记录法,不可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被“时代”所抛弃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管理时间?因为知道时间花哪里了、消除时间黑洞是重要环节。

秋叶大叔是这样建议的——安排专人记录。

这样做是为了

1)做事不分心,2)记录更客观准确,3)能给出更好的改进建议,4)让记录本身的目的更突出——“节约”时间做对的事。

嗯,这就是秘书、管家等职业存在的又一个重要意义。

换个角度看,这也是用别人的时间来弥补自己的时间空缺,同时也需要向他们支付高额的报酬。

说白了,花钱。

常人是很难做到“安排专人记录”,毕竟需要花钱,或者需要一个积累财富等过程才能做到。

那,有什么好方法解决文中的矛盾呢?有的。

我以后再写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