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文章写法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认识写作——读《成为作家》

2018-03-02  本文已影响56人  橙君

最近跟朋友写信,老在强调“写作”这个概念,可是说着说着,笔者自己都有点迷糊了,什么是“写作”呢?

写作只是文字的堆积吗?写作跟微信日常的文字聊天有什么区别呢?写作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习惯,或者技能,写作应该还有更加合理的定义,这是笔者读《成为作家》这本书的原因。

《成为作家》一书写于1934年,算是不折不扣的老书了,但是畅销多年,经久不衰。作者多萝西娅·布兰德做过编辑,当过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从书名来看,就知道这本书和作家相关。

本书主要讲述作家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作家这个群体有哪些特殊的性格,有哪些特殊的技巧应该训练。笔者并未想过成为一个作家,所以关注点跟书中强调的不一样,但仍收获颇丰。

首先,作家通常有双重性格,表里不一。我们之前看表里不一,都会皱眉,但是如果换一个说法就很能够接受,即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需要特别灵敏,特别感性。眼睛瞬间变成了千里眼,遨游万物;耳朵瞬间变成了顺风耳,洞悉天上地下;心胸忽然包容万物,或悲悯或喜悦。但在现实世界中,如此喜怒无常的人必然会被人认为是疯子,在现实世界作家需要迟钝带有点麻木,需要保护自己的方法。

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把作家理解为需要更多去包容不同。在写小说的时候,如果要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必须包容很多不同的人物性格。在每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因为读者不一样,措辞、思路、情感也会不一样,从这点来看,笔者最爱的是给朋友写信。

然后,按时写作,保证自己的写作量。写作和大多数事情一样,是一个量变积累质变的过程。1万小时定律在写作这件事上十分契合,即便是同一个概念,可能每写一次,感觉都不一样。这些概念写多了,自然就能随着自己的故事主线,流畅的出现文章当中。

以笔者为例,所想的是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量,关键其实是要让自己特别想写,不写就难受。就要像拉屎一样,不拉浑身难受,要想让自己经常有排便的感觉,多吃多喝经常摄入膳食纤维。写作也一样,需要广泛摄取外界的信息和感情,比如多看书,书本的信息密度是非常高的,认真对待自己的感情,认真去感受它。在交往中一样,要多跟能够激发自己灵感的人相处,和朋友写信就是做好的例证,跟A朋友写信,对方回一封会有回四五封的冲动,那A必然是值得交往的挚友,A朋友其实代表着一种你想要成为的哪一种人。

其次,再说说无意识。作家是会控制自己的无意识,尤其是创作过程中,很多是潜意识完成的,这个跟1万小时定律相关,对于熟悉的老司机来说,开车同样是无意识的动作,拐弯、加速、减速的时候,并不会思考太多。对于这一点,说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就是多练习。

笔者在写一篇文章的之前,一般都会用笔写下大纲,包括跟朋友写信,也都会在本子上写下要和朋友说的要点。很多时候思路是在路上或者工作中想到的,在能坐下的第一时间,笔者就会找到手上能够找到的笔纸记录下来,然后用手机拍照。文章的骨架需要非常清晰,这是反复的琢磨和筛选,确定之后,血肉其实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写到哪算哪。

最后,想聊一聊创新这个话题。写作是一种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一种相当循规蹈矩的工作,说它创新是因为好文章必定要有新的东西才能成为好文章,这个新的东西可以是观点,可以是推理,可以是期望;说它旧,可能文体、语法、文字、结构甚至是观点,都有可能被说过好多遍。写作是创新还是守旧,最终还是因人而异,循环守旧人写出来必定老气横秋,锐意猛进之人文章自然妙趣横生。

对于笔者而言,自身的写作关键在于想要追寻一种答案,这种答案永远处于一种未知当中,只要不断的追寻,笔下的文字必定是有生命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