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法与减法
知乎上很多人都在问,QQ和微信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也在想,当QQ做的这么成功的时候,为什么微信还能占满我们的手机,统治我们的社交网络…..我只能告诉你,打开微信自己体验吧!
在使用微信的时候,我们几乎不需要用脑子去思考,我需要在哪里找个什么联系人,很自然的就使用了,用手机号码就可以找到朋友,就像我们使用短信那样简单,比起其他应用简直可以用简陋来形容。当我们打开QQ的时候,各种推销各种网站接口,眼睛都看花了;还有支付宝,每个版本我们使用的入口都不在同一个位置,需要我们花点功夫去找。其实,日常社交并不一定需要玲琅满目,太复杂反而增加了使用负担。就像QQ流行的群体是学生或者上班族一样,对于那些不懂操作的人来说,微信的设计才是符合更广大人民群众的。
在微信4.0推出时张小龙更新了微博签名:越简单,但越好。这是德国工业设计大师Dieter Ram崇尚的设计理念,也是乔布斯“至繁归于至简”的精神。
朋友圈也是一款充满极简主义的产品,它的主色调是蓝灰色。拍照片,按一下右上角相机按钮;写纯文本,长按右上角相机按钮即可。
微信发展早期,一些创意常被竞争对手模仿,并进化出新功能,马化腾曾问张小龙:是不是要做细化,免得别人做了那些我们没有想到的功能。张坚决否定,他说:只有做到极简,才无法被超越。一位微信团队前成员透露,微信每个版本的设计,张小龙都会鼓励大家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现在你正在用的一个功能,很可能就是我们砍了300多个功能后留下的。”他说。
可以说,微信的成功正是做了减法。
减法,是高层次的,是外化的过程;加法是基础,是内化的过程。
加法即学习,这是个艰难的过程。不同的人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一个:把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克服各种困难,像拖延症、被别的事情打扰,这在我们工作之后学习变得不那么单纯之后,更是如此。
其实学习方法很多很多,如何快速成为专家?这在有些人看来是机会主义,因为要成为专家可不是那么容易。大家可能听过:一万小时法则,即任何领域的专家都要经过一万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预习、学习、复习、练字循环,如果你一刻不停也要1年多的时间,实际上你的时间还被私人杂事、工作、吃饭、睡觉……占用殆尽。
其实把加法和减法相结合就是一种方法——“费曼技巧”。在知乎上,有些人把“费曼技巧”吹的神乎其神,其实就是加法和减法的过程。如何快速的学习,就是把自己学的知识教授给他人,如果其他人真的弄懂了就证明你已经学到这个知识了。这让我想起了初中我们班进行的“学习小组”。我们把学习层次不同的人(这不是歧视,学习成绩有优劣需要承认这个事实)分为很多组,每个组挑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人任组长。本人不才,那时候就是组长之一,我深刻的体会到,在教其他同学的时候往往会迸发出很多很多的灵感,这些灵感可以帮助你教授的人更好的理解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你所有的之后可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这样不仅让同学理解还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帮助。
不论是做产品,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做好加法与减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以前喜欢记日记也喜欢没事翻一翻,觉得回味无穷。我也建议大家把自己的今天的收货与烦恼记录下来,以后你翻看起来的时候就会觉得当时的烦恼忧愁如过眼云烟消散殆尽,却不清楚当初为何那么执着,应该把心放一放。
我们的人生前三十年是加法,身边认识的人不断地增加,有的从一个增加到两个三个;从30岁到0岁这二十年间,有加有减,有人离开也有新人加入,在高兴与悲伤中交替生活;在余下的年岁里,你的人生在做减法,不断有人分别、离开甚至这辈子都再也见不到面了。但这都是人生常态,从爷爷去世到现在我所增加的不单单是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大,还有对人活着的一些思考。
真的,人只有活着才能干事,才能干大事,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连当初的理想和别人的记忆也一同消散了。
加法是希望,减法才是归宿……
By CARY
2015.11.24 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