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0她-SHE|王李氏
【九洲芳文】
容貌娟好,身材娇小的王李氏出生于十九世纪的清朝末期,很早以前就没有人知道她从出生到出嫁的这段时期,是否有过属于她自己的名字。
王李氏出生在家乡那座小城的贫民区,从小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弟弟尚未出生,父亲就外出谋生,而且一去不复返。直到舅舅带着仆人,驾着高头大马拉着的马车把她和母亲、弟弟接回姥姥家,她才知道母亲其实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回到生活富裕的姥姥家,王李氏最深刻的印象不是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是五六岁时痛不欲生的缠足经历。长长的裹脚布从那时候起,缠绕了她整整一生。她用硬生生被掰成畸形的一双小脚,一步步艰难地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
王李氏十八九岁的时候,嫁给了独自闯关东,还闯出了一点名堂,有了自己一份小产业的王姓男子。一阵鞭炮声中,一顶小花轿把她抬进了前店后家的小院子,自此成了王李氏。
高大英俊的王姓男子温柔体贴,识文断字,做得一手好买卖。他从不嫌弃王李氏大字不识,经常在晚间教她识字,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看的书读给她听,顺便讲述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王李氏从基本上每晚一次的听书中,知道了许多之前闻所未闻的事情,学会了很多足不出户的女子学不到的知识。从这一点来说,王李氏在当时的环境里,是一个嫁对了人的幸福女子。
在王李氏怀着第一个孩子,即将生产之时,王家买下了一个四合院,从此在家乡的小城里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家园。王李氏在王家院子里生下了五男两女,除了一个儿子幼年夭折之外,其余的儿女全都活到了耄耋之年。
当生下一个女儿,三个儿子之后,一个偶然的原因,王李氏意外得知丈夫每两年带着家里一半的钱财,回关里老家一次,不仅仅是为了探望故土难离的老母亲,还因为他在关里有着另一个家。王李氏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二房,成了别人眼里的小老婆。
尽管得知真相的王李氏痛不欲生,被传统的观念和当时的社会风俗所限制,被年幼的孩子们所围绕,她只能吞下这个苦果,接受了残酷的现实。掩盖真相的面纱被撕开之后,她携两个年幼的儿子陪丈夫返乡拜见婆婆,付出了二儿子染病早夭的巨大代价。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度过那一段身心俱伤的痛苦时光的,只是看见她的视力明显下降,有一只眼睛几乎失明。
王李氏不但精心培养了自己生育的四儿两女,还一视同仁对待和养大了丈夫在关里出生的两个儿子,甚至帮助其中一直在自己家里生活的年幼儿子娶妻,照顾他们的孩子。
王李氏万万没有想到,她辛辛苦苦,任劳任怨把非亲生的孩子抚养成人,最后得到的却是以怨报德。在那个混乱动荡的年代,那个她一直养在家里,并张罗了亲事的关里来的儿媳妇,竟然颠倒黑白,造谣中伤,恶意举报自己的公公,使得年逾八十的老人备受凌辱,郁郁而终。为了保护家人不再受到无妄之灾,外柔内刚,爱憎分明的王李氏不畏流言蜚语,不惧谣言中伤,坚决果断地把恩将仇报的关里儿子一家逐出家门,至死不再有任何来往。
目不识丁,几乎是文盲的王李氏深知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总是鼓励孩子们努力求学。在她持之以恒的默默支持下,儿女们都茁壮成长,各有千秋。
长女因为要帮助父母照顾家庭和一个接一个的弟弟妹妹,没有受过正经的学校教育,却仍然靠着自己的努力学习,成了那个年代不多见的自学成才,识文断字,能写会算的女子。长子因为要继承家业,早早被父亲强令停止学业,却依然自学不辍,不仅成为行业的顶尖高手,获得过国际比赛大奖,还是公认的国学专家。四儿子年轻时凭着聪明才智,留学东瀛,成为业界精英。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特邀进京,参与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老闺女精通几国语言,在大学执过教鞭,在工作中成绩斐然。老儿子克服重重阻碍,成了国家尖端科学领域的专家。
外表温和柔顺的王李氏,是万事以夫为天,以儿女为先的传统守旧的女子。她因为和儿媳妇同时怀孕生子,被不堪持家劳累的大女儿当面责骂,羞愧难当。她四十岁不到就坚决拒绝与丈夫同房,维持颜面的同时,也杜绝了家庭矛盾的激化。她善待从关里来小城长住的丈夫的“原配妻子”,两人和睦相处,真正做到了亲密无间。没有人知道,王李氏的内心究竟是怎样想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用自己不甚高大的身躯,无形中为儿女们竖起了坚固的防护墙,让儿女们在平和安宁的环境中成长。
都说“为母则强”,王李氏用她的行为完美地诠释了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每当儿女遇到重大的病痛,王李氏瘦小柔弱的身躯就会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力量,陪伴着孩子们度过最艰难的病痛折磨。
当年从关里探亲回家途中,年幼的二儿子突染重病,而且原因不明。为了不影响其他的家人,王李氏把自己和病重垂危的二儿子单独关在西厢房,独自陪伴着年幼的儿子走完了短暂人生的最后时光。小女儿在中学时期感染了恶性伤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性命堪忧。王李氏再次把自己和小女儿一起关在西厢房,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直到医生宣告病情好转,不会再有传染性,她才打开了紧闭的房门,头重脚轻地走到了家人们担忧的视线中。
最让全家人震撼和难以忘怀的是,王李氏凭着一己之力,不屈不饶,力挽狂澜,把老儿子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事迹。
当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求学梦,同时摆脱束缚太多的机要工作,王家老儿子坚决要求转业去报考大学。虽然以他的资历完全可以被保送去任何想去的院校,但是为了把他留住,上级不仅不推荐保送他,反而要求他自己凭实力去报考大学,还给他安排了超强度的各种培训,从早到晚完全没有个人时间。他只能在每天培训结束后,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准备报考大学。培训结束的时候,是高考开始的时间。王家老儿子咬紧牙关,坚持参加了所有的考试。从最后一场考试的考场出来,他只说了一句:“送我回家。”随即倒地昏迷不醒。
当躺在担架上的老儿子被抬进王家的小院子,送来的人吱吱唔唔地表示是病人昏迷前要求回家,同时暗示医生们认为无力回天了。突如其来的状况,像一道惊雷劈在王家老少的头上,全家人手足无措,连一向强势有主意的老爷子都六神无主,手脚发颤,站立不稳了。
王李氏收住眼泪,挺身而出,迈着三寸小脚,指挥着人们把老儿子直接送到了小城最好的医院。接下来的十天十夜,王李氏不休不眠,坚持守护在儿子的病床前。她不接受医生任何悲观的意见,坚持不懈地要求医生竭尽全力救治自己的儿子。苍天不负有心人,更不曾辜负这位为了孩子执著的母亲。老儿子终于摆脱了死亡的阴影,醒了过来。王李氏却因为劳累过度,大病了一场。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她原本就视力不好的那只眼睛彻底失明了。
王李氏自幼缠足,步履蹒跚,活了九十多岁的一生只离开过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两次:一次是去关里拜见婆婆,一次是暂避地震灾害,到省城的大女儿家小住。她识字有限,几乎是个文盲。她是一个地道的家庭妇女,全部人生基本上是在自家的小院子里度过的。
王李氏是属于她那个年代典型的贤妻良母。不论家庭情况如何,她都会竭尽所能保证儿女们吃饱穿暖。让儿女们在几十年后还在抱怨的每天不断的“臭鱼烂虾”、“咸菜豆腐”,是她在窘迫的经济条件下,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法宝。她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家庭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逢年过节会主动接济附近贫苦的人,赠送衣物食品。她关爱自己的孩子们的同时,也对家里的帮工、佣人真诚以待,使得在家庭遇到不可抗拒的困难时,帮工们竟然宁愿不要报酬也不愿离开。
在王李氏近100年的人生中,经历过改朝换代、战争纷乱、天灾人祸。她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儿女们撑起了一方遮风避雨的小天地,让他们在外面拼搏的时候永无后顾之忧。
王李氏是一位中华民族典型的平凡又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