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以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为例
(全文1314字,阅读约2分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中 22 次提到逻辑思维能力, 如论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表述为“通过语言运用, 获得自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之思维认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等等。”
2022年的全国乙卷给出“北京:双奥之城”的材料,要求学生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该作文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和新高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从准确理解材料到作文立意的确定,到作文的构思,再到作文的表达,该作文题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材料由一个表格和一段文字组成,图表与文字的组合,要求学生有具体的形象思维能力来理解表格中具体的发展事实和数据;通过逻辑思维来整合图表和文字,分析、判断材料想要揭示的观点,并据此准确立意,这需要学生有归纳思维能力;围绕立意展开论证,从个人到国家的“跨越,再跨越”需要学生有激情的演绎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材料中图表呈现的是作为双奥之城的北京,从2008年到2022年,这14年中的跨越式发展,聚焦于奥运,以点写面地展现了中国这14年的跨越式发展。表格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5个方面的纵向比较中,让考生直观感受到何为跨越。读懂这些,需要学生有纵向的比较思维。若要写出深度,考生应该还要有横向思维,我们从表格中不难发现,“跨越”是不能孤立的,必须各方面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跨越。这是多面一体辩证思维,也是统筹全局的思维。
材料中文字部分的内容,由双奥之城到国家的发展跨越,再到个人自我的跨越,纵向时间由表格中的过去到现在的跨越,并进一步讲到未来。
整合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出题者说了几个层次的跨越:纵向时间上的跨越、能力水平的跨越;横向社会多维度、多方面的共同跨越、小我的卓越与民族的复兴等等。
至此,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混乱的,怎么去把这么多层次的跨越写好呢?这需要学生有思辨性思维能力,理性、客观地分析我们从材料中看到的纷繁的要点,理清其关系。首先“跨越”是“再跨越”的基础,“再跨越”是“跨越”的动力,这样才能做到“跨越永不停歇”;其次,实现“跨越,再跨越”不能割裂孤立任何一个领域,它们互相关联,彼此作用,如科技、交通、经济与体育必须实现共同跨越,对于个人来说,亦是如此;第三,小我的卓越与民族复兴的辩证关系,一个个小我追求卓越才能实现大民族的复兴,大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为小我的卓越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文章若要写出新意,就要在如何实现“跨越,再跨越”上有创造性的思考,即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出题者意在选拔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生。
2022年的全国乙卷高考作文题“跨越,再跨越”,该题从材料到任务,其实体现出了极强的逻辑思维路径。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呈现为两个基本阶段,梁庆寅先生将其图示如下:
乙卷从图表到文字,从事实(双奥之城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到发现(跨越,再跨越),再到个人的发展规划和国家的复兴,无不体现着逻辑思维的基本阶段和特点。
可见,高考作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