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第一次听课概况与心得

2022-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霍跳锋

      3月2日星期三晚上六点半,期盼已久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开课了。

      首先,课程组长郭筠筠老师对第一次预习作业做了精彩点评。看到那些优秀学友的作业,真是羡慕嫉妒恨!唉!不能冤枉自己没有好好读教材,关键是没有审清作业要求,以为自己看了几本书就能打通相关的理论,殊不知教材以外的和尚本根念不好本地的经。郭老师分别从这次作业的优点和缺点来进行点评。对于加入新网师已有两年的我,应该说对网师的学习并不陌生,但对作业写作的方向把握、构思框架、流畅表达始终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一蹴而就,再次告诉自己还得加大马力努力干。

      接着,伴随着苏霍姆林斯基电影插曲的播放,学员们的思绪被带入那个教育的美好时代。七点整郑建业老师开讲,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讲起,不平凡的一生是讲故事的爷爷播下的种子。每个人的成长始终与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郑老师用“为什么读苏霍姆林斯基”“怎样读苏霍姆林斯基”两个问题启发我们,告诉我们走进经典的有效方法,和经典对我们的教育生活的指导意义。

      我一直疑惑为什课程不直接使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他的其它原著,在拿到魏智渊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阅读之后似乎模模糊糊有一点感觉,今天的听郑老师的讲课我终于豁然开朗。魏老师的著作就是我们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一条捷径,实现多快好省的阅读理想。魏老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量作品融会贯通,用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帮助更多的一线教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这也是我今天听课最大的收获。

      郑老师讲到爱学生是教育人的必备条件,而引导学生建立自尊心,让他们的学习/劳动进入良性循环,才是一个教师更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培养学生最终是让他们享受多彩的精神生活,这也是一种能力,光靠爱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就得让学生在每一个周期的良性循环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听着听着就学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好重啊,亚历山大!那索性从明天开始“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幸福需要穿越。

      围绕自尊心,郑老师依据教材讲了“信任”“评分”和“个别对待”。郑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教材又有了深入认识,突然有了重新写第一次作业冲动,人们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优秀作业的反复打磨也是网师人所强调和追求的。不知这个想法会不会在几天以后的忙碌生活中被冲淡,最后被无情地抛弃。

      不管怎样还是得感谢我们这个共同体,因为有了她,我的教育激情被点燃,向上向善的热情也被激起,我不再是那个躲在窗边假装轻松的“窗边族”,我在努力被看到,努力走向卓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