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当下年轻人的就业这么困难,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们,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和财力,最后走向社会时,却不能获得与教育水平相匹配的身份和工作,我隐隐感觉这很不正常,一定是顶层设计出了问题,如果学历如此贬值,那谁还有动力去投资教育呢?
对寒门子弟来讲,曾经普遍认为,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但是,现在来看,这些孩子们即便是历尽千辛万苦,过关斩将,终究也还是难以抵达领域内巅峰。更多的是,换个位置做牛马。
家有待就业学子,拼尽全力考取了211硕士研究生,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做实验写论文,最终走向社会时却发现,因为专业代码限制,有那么多的岗位,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一次次地电话咨询,一次次地反复解释说明,一次次地被粗暴拒绝。年轻人就这样在步入社会的起点,被无数次地碾压、揉搓。作为家长,也作为纳税人,我们却爱莫能助,因为社会阶层所限,我们根本没有发声的通道。
看到孩子眼中的光芒,一天天淡了下去,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意难平。
曾经放荡不羁的青年,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表现出了屈服和迁就,开始愿意放弃自己的原则,降维去参加竞争。某地级市三甲医院一个基础技术岗位,放出了一个招聘名额,报名者数百,通过资格审核者,也得一百好几十,这对于咱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讲,百里挑一的难度可想而知,因为还存在着一些资源不对等因素,谁也不敢肯定这是不是萝卜坑,做分母陪跑,也算是一种不得已的体验吧。
山东人对编制的执着,让人瞠目结舌。好多家庭好多孩子,没有编制的岗位,他们根本不屑一顾。倒是我家的,对合同制、人事代理制这种身份,还是有一定程度认可的,合适的岗位,即便是临时没有编制,他也愿意尝试,给自己时间去积累、考证,然后有机会再考虑调整。
我也看到不仅仅是我们存在就业焦虑,即便是比我们优秀很多的孩子,优越很多的家庭,也或多或少存在同类问题,他们会在同阶层之间做比较,也就存在了太多的不满足和不和谐。
在现今这个就业环境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期望值,在最大可能下,综合考虑生活工作因素,用最小的压力获取最稳定安逸的生活吧,接受我们自己和家庭的平凡,健康第一,平安是福。
明天,年轻人愿意为了我们去做一个尝试,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都是这个特殊时期,我们需要面对的,我不苛求也不勉强,只求尽力后了却遗憾吧。
尽管如此,还是愿意全力祝福他、加持他,希望他的努力能够得到回报,让他有机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留在身边,终究是最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