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酷说《老子》(34) ▏为什么在战场上,美国将军们输给了股
题引:
所谓将军,本质上就是战场上的决策者。
同理,商场如战场。
都是在一种混乱的信息的基础上,甚至是在谣言和彼此相反的信息洪流中穿透迷雾,做出最优的决策。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广泛周流,左右上下无所不到。)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而不占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常无欲,可以称它为“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以上就是同行的原文与译文。
【第一句】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1、
先讲一个有意思的禅宗公案:
唐朝末年,有一个行脚的道士赶了半天的路。
人疲马乏之际,突然看到一座寺庙。
道士进了门,二话不说,一屁股坐在地上。
那姿势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
“面朝大海,背对佛像。”
正惬意着,一个和尚走过来指着他的鼻子说:
“臭道士!你竟敢背对佛祖!?”
道士哑然失笑,反问道:
“佛身充满法界,无处不有,你说贫道该面朝哪里坐?”
——《指月录•卷七》
和尚一时语塞,只好灰溜溜地走开了。
2、
好,故事听完了,我们接着来看字义。
首先,“大道泛兮”,“泛”是什么意思?
学术界的主流解释是:
“泛滥”,引申为“冲塞”、“周流”或者“遍布”的意思。
当然,这种解释是正确的。
只是,不够精确,不够生动。
就好像一层油浮在表面,无法让人产生更深刻地共鸣和理解。
那应该怎么解释呢?
3、
我在《酷说老子》第一章的开篇,打过一个比喻:
“道就像雾。”
我们仔细想想,“雾”有什么特点呢?
没错,“冲塞”、“周流”和“遍布”。
套用上文典故里那位“臭道士”的话说:
“雾充满世界,无处不有。”
古人有一句诗叫:
“凝烟泛城阙,凄风入轩房。”———南朝 宋· 刘铄《歌诗》
所谓的“凝烟”不就是雾吗?
所谓的“泛城阙”不就是指“烟雾”充满了城阙吗?
讲到这里,我们就明白老子用“泛”这个字来描写“道”,其实是多么地形象和传神。
4、
接下里,“其可左右”又是什么意思?
一般的解释是:
“道可左可右”,引申意为:“无处不在。”
当然,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
可问题是:
老子为什么要用“左右”两个字呢?
“左右”只不过是人体的两个方位而已,凭什么就能引申为“无处不在”?
这,其实是需要证明的。
5、
读书,虽然是为了寻找答案。
但最重要的并非是答案本身,而是你寻找答案的过程。
如果在一片思想的沙漠里,你都没有走过别人走的路,怎么可能看得到别人所看到的风景呢?
如果你看不到别人眼里的风景,哪怕你有一天得到了最完美的标准答案,也无法在你的脑子里留住它。
因为你的答案:
不是由内而生,从你的头脑中生根发芽长出来的;
而是由外而入,别人从他的口袋里掏出来送给你的。
所以,无论是人生也好,读书也罢,如果不是你自己亲身找到并悟出来的答案,基本是没用的。
好,我们现在言归正题。
“左右”这两个字,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
6、
孔子在《周易•系辞》里的下过一个定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
《黄帝内经》则对此解释的更加详细: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也就是说:
“阴”和“阳”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
“道”既然无处不在,那么万事万物必然都具有“阴阳”两面性。
比如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人的身体就是:
“左为阳,右为阴。”
比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就说:
“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
——(清)萧埙《女科经论•卷二嗣育门•辨男女以左右阴阳虚实论》
为什么会这么分呢?其实这跟地理环境有关:
中国地处北半球,而太阳是在赤道一线东升西降。
因此古人认为:
一个人“背对北方脸朝南”,面浴阳光才算是既健康又正统的站立姿势。
所以《周易·说卦》里有一句话叫: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那么: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代表朝气和生机,故为“阳”。
而晨日正好在人的左边,因此“左为阳”。
当太阳从西方降下时,代表暮气和死寂,故为“阴”。
而夕阳正好在人的右边,因此“右为阴”。
所以,《黄帝内经》曰: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当然,相应的:
“南即是阳,北即是阴;也即“前为阳,后为阴。”
7、
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两个成语:
鞍前马后,不离左右。
这两个成语形容的就是:
某个人对另一个人照料的很及时也很严实,随时随地都陪在其身边。
但是我们要注意:
“前后”和“左右”只是表面上的意思,其实二者的内涵都是“阴阳”。
正因为“阴阳”无处不在,“前后”和“左右”才会渐渐发展并引申为“无处不在”的意思。
8、
我们都知道孔子有“四不说”,就是所谓的“子不语怪、力、乱、神”。
所以他对“鬼神”的态度一向是敬而远之,闭而不谈。
因此,我们不妨来看一段孔子对“鬼神”的描述: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中庸•第十六章》
【翻译】: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真是大得很啊!
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无所遗漏。
使天下的人都斋戒沐浴,穿着庄重的服装去祭祀它。
洋洋乎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
显而易见:
孔子口中的“鬼神”,就是老子笔下的“道”。
区别只在于:
孔子形容的是人格化之“道”,而老子描述的是去人格化的“鬼神”。
孔子所谓的“鬼神…洋洋乎…如在其左右”,不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吗?
9、
当然,这种表述方式并非中国所独有,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中,同样如此。
比如在《圣经•旧约》的诗篇里,就有一段大卫王赞美耶和华的诗句:
“耶和华啊!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
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
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细察…
耶和华啊!我舌头上的话,你没有一句不知道的。
你在我前后环绕我,按手在我身上…
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哪里才能躲避你的面?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
我若下榻阴间,你也在那里。
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角居住,(你依然)在那里。
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
————《旧约•诗篇139》
显而易见,这一段诗句如果用佛家语表达其实就是:
“山河大地,皆是如来法身。”
如果用儒家语表达就是:
“鬼神之为德…洋洋乎…如在人左右。”
如果用道家语表达就是老子所说的: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第二句】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1、
先来做两道思考题:
一位面黄肌瘦的老人在捡垃圾,你想帮助她,但又不能伤到她的自尊心,应该怎么办?
一位驼背佝偻的老人在公交车里,你想让给他让座,但又不能伤到他的自尊心,应该怎么办?
2、
接着来再看正题,这一句其实不难理解:
“道”生养万物,不辞辛劳。
而当万物长成时,“道”并不会将其占为己有。
如果我们说得形象一点:
“道”,颇有侠客之风。
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归隐时便归隐。
就像李白的一句诗: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
2、
其实,儒家也提倡类似的德行。
比如孔子就说过一句名言:
“君子之道,费而隐。”——《中庸•第十二章》
历来儒家都遵从朱熹的解释,认为:
“费而隐”即是“广大而又精微”的意思。
当然,这个解释不能说不好,但是太抽象了。
我们完全可以踩在朱熹的肩膀上更进一步:
所谓的“广大”,不就是“看得见”吗?
所谓的“精微”,不就是“看不见”吗?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费”和“隐”的本来含义:
所谓“费”,就是指散财,不就是“看得见的付出”吗?
所谓“隐”,就是指“隐藏”,不就是“看不见的名声”吗?
所以孔子的真正意思是:
君子之道,尽心筹办,竭力付出,同时又不居功,隐藏自己。
这就叫“费而隐”。
3、
谈到这里,我想大家对开篇的两道思考题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了。
第一题,最好的办法就是:
你自己掏出二十块钱,悄无声息地扔到她的身后。
或者你将钱塞进一个垃圾袋里,扔到她正在翻查的地方。
第二题,最好的办法就是:
当老人走到你座位前时,你立马起身向后门走去,装作一副要到站下车的样子。
没错,上面这两种场景只是生活中的冰山一角。
可惜,我们大都不愿意去斟酌,去深思,去以更好的方式付诸行动。
我们往往只有一颗善心,但是缺乏一套好的行善方法。
因为我们不知道君子之道,是“费而隐”。
也忽略了天之道,是“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第三句】
常无欲,可名于小,可名为大。
1、
我们前面说过:
“道”可左可右,因此自然也就可大可小。
归根结底,是因为“道”可阴可阳。
2、
比如说,一个真正的领导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有人说:
领导应该“引领”,起带头作用。
也有人说:
领导应该“后其身”,负责维护和善后。
有人说:
领导应该冷静无情,一切依规则法度行事。
也有人说:
领导应该热情有爱,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
有人说:
领导应该有百分之百的责任心,事事负责,时时在线。
也有人说:
领导应该尽量不负责任,而是掌控全局,将“责任”合理地分摊给各个下属。
有人说:
领导应该特立独行,坚持走自己的路。
也有人说:
领导应该周听不蔽,善于吸取员工的意见。
有人说:
领导应该无惧无畏,勇往直前。
也有人说:
领导应该有敬畏,有信仰,如履薄冰。
3、
这个清单,我们可以列的很长很长。
可是谁能告诉我,上面那两种意见孰是孰非呢?
其实,老子已经给出了答案:
“无是无非。”
因为领导的特质其实是:
既“小”,又“大”;
既“无欲”,又“有欲”;
既带头,又善后;
既冷酷,又慈悲;
既胆子大,又胆子小。
没错,领导既有“阳”的一面,同时又具备“阴”的成分。
关键只在于:
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境下。
情境,才是世界上最难判断的一个命题。
所以《周易》里有一句话叫:
“随时之义大矣哉!”
意思就是:
“一个人能够随时判断出自己的处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非常了不起的!”
4、
比如说,诚信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是处在两军对垒的情境下,你还应该诚信吗?
如果是处在歹徒向你问路的情境下,你还应该诚信吗?
再举一个例子:
同情心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但是请问:
如果是在手术室里,医生应该保持冷酷还是同情?
恐怕我们只会吵成两派,势不两立。
不过,目前应该算是有答案了。
大约在2013年前后,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兼精神病学家凯•文达顿曾经就这个问题采访过英国最顶尖的手术外科专家杰拉蒂。
杰拉蒂回答说:
“我对于接受手术的患者生不出任何感情,于我而言,感情是一种享受不起的奢侈。
一上手术台我就变了个人,成了一部冷漠无情的机器,同手术刀、钻头、锯片等完全融为一体。
当你手中的手术刀,游走于脑组织和纤细的神经间时,感情用事只会帮倒忙。
感情好比是熵,对于事业来说绝对有害。多年来我已经把它彻底驱逐掉了。”
——《为什么疯子比常人更容易成功•第二章》
显而易见:
在手术台上,同情有害,冷酷才能让医生挽救患者的生命。
可是我们要知道:
杰拉蒂医生这种冷酷的行为, 也就是没有所谓的大爱,没有所谓的高尚医德, 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
在他们眼里:
杰拉蒂医生没有“七情六欲”,就是一个无情的冷血之人。
他们的心里只会感叹说:
“硁硁然小人哉!”
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常无欲,可名于小”。
5、
但是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杰拉蒂医生了不起的一面,伟大的一面。
如果不是他经过刻意训练,关闭了自己的情感按钮,开启了“无欲”模式,在医室里与手术刀合二为一,不知有多少患者会死于非命。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
杰拉蒂医生的行为是顺“道”而为的,这就是“常无欲,可名为大”。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或许对此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6、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陆战队准备裁减将军的数量。
所谓将军,本质上就是战场上的决策者。
同理,商场如战场。
都是在一种混乱的信息的基础上,甚至是在谣言和彼此相反的信息洪流中穿透迷雾,做出最优的决策。
我想,你应该猜到了。
没错,美国高层的领导们最后走进了华尔街,决定去学习股票经纪人的决策秘诀。
实验开始了:
研究者们设计了两个独立的“战情室”,两个战情室里发布来了一模一样的战况信息。
这些信息来自一次模拟的军事演习,战场会根据决策者所制定的战略而进行变化。
将军们呆在一个战情室里,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待在另一个战情室里。
当然,最后两组人都获得了胜利。
然而,出乎意料的发现是:
股票经纪人竟然比那些久经沙场的将军们,在战争结束时保留了更多的生还者、更多的战舰以及更多的飞机。
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复盘,研究人员得出结论:
是因为股票经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没有投入过多的个人情感,他们只是在冷静地读取信息,分析情报,处理各项数字,最后经过讨论,做出最优的决策。
而那些将军们就不一样:
他们听过炮火的声音,见过战场上的血肉,他们知道一个小小的失误会造成成百上千的士兵们牺牲。
于是,他们在分析情报和信息的时候,都怀着怜悯之心,惨杂着更多的个人感情。
最终的结果就是:
他们的决策,不是最理性的,反而造成了更多的伤亡。
【以上内容取材于凯文•达顿《像天才一样思考,像疯子一样行动•第十章》】
7、
那么现在,假设真的有一场战争发生了。
然后有一批将军们在作战指挥室里,就像股票经纪人那样冷酷“无欲”,面无表情地在决策。
你会怎么看待呢?
你是鄙视?还是敬佩?
你觉得他们“可名于小”?还是“可名为大”?
或许,你有你的答案,不过老子的答案是:
他们既可名于小,又可名为大。
因为他们这种“无欲”的行动,是符合道的,而“道”可大可小、可左可右、可阴可阳。
【第五句】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
这一句也出现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当中,原文如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从文意来看,显然在六十三章中:
“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更加符合上下文,所以更加妥切。
而在本章中,完整的章节应该是这样的: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可名为大。
目前来看,本章中的“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放在最后显然是多余的,因此属于逸文,是后人在整理时错挪而来的。
所以,本句将在从第六十三章中详细解读。
第三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