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读书笔记(六)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读书笔记(六)
2023年2月12日
中国知识分子谈五四是在情感上敌视儒家,重建儒家需在态度上改进,生命和意义之间的选择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观念。
中国重视儒家不一定非要采取形而上学的路线,但纯粹的科学是和科学相连的哲学并非一切,欧洲文化和中国传统并非一致,但有共同的取向。
建立新的价值体系,第一步便是知识重建的工作。
2023年4月19日
作者提出,中国知识论比较不发达的原因有儒家“尽心知天”根本是要改变世界,弱点在于解释。
“修齐治平”有公与私两部分,儒家在私的领域有其作用与意义,却未必能推到公,即政治领域。
恢复与重建中国价值系统要先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恢复民间社会的动力,有独立于政治力量的社会力量,第二,知识分子改变仅传统的极端态度,并修正实证主义的观点。这两个条件不容易达成。
问:台湾号召儒学,但儒家本身是否存在部分特别适合作为政治利用的工具?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认为是提问者本人对政府提倡儒学的一种反感。
2023年4月20日
作者同时提出这种反感是应该有的,即政府不应提倡任何一宗派学派或教义。
问:中国文化的人权问题?是否存在?阻碍因素?仁政思想与西方人权不同之处?
作者首先提出,中国人讲人权,由义务和责任开始,西方人权来源于上帝(因生命来源于上帝),中国仁政讲的是政府的责任,也就是人民的权利,中国人权方面表现为不认可奴隶制度,受儒家精神、道德思想以及佛教的影响,前提一是尊重生命,二是“黎民不饥不寒”,“为民制产”等权利。西方人权以《联合国人权宣言》为代表。
问:是否能突破一出生即形成的文化界定?中国文化的根基本特征为何?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
作者给出答案,人可以突破“文化界限”。
中国地理环境是比较隔绝的,是中国文化的根形成的一个原因,而中国文化的特色在夏商周时代已有,以家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