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报小忧
高中住宿,某天经过某个寝室,里面一个同学抽筋瘫坐在地上。南方的冬天多是没有暖气,地板的冰凉是真的彻骨的寒。他的四五个室友围着他忙上忙下。我看在眼里,颇为自得地来了一句,多大点事,大惊小怪。
如今回想起来,当初那令自己自鸣得意的“觉悟”——嚷嚷自身的痛楚都是软弱的——是多么的幼稚以及羞耻。那段时期,不知受了什么的荼毒,就觉得“隐忍”才是值得被赞颂的,任何坦露的情感都是廉价,不值得珍重的。哪怕天塌下来把脖子压断,仍能咬着牙说“我没事!”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后来很不幸有了女朋友,知道“我没事”这三个字并没那么简单。当她以一副轻描淡写的模样说出这三个字时,我就知道出问题了。也许她是出于好意的,可能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却不想让我担心。但在一段互相将彼此托付的紧密关系里,“为了不让你担心而不告诉你”的“我没事”才是最让人感到无助,最让人感到担心的做法。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里,也很容易看到这种“我没事”的影子。
“报喜不报忧”总是被游子所赞成的,在家乡的父母也对此同样信奉,从不谈起各种不顺意的事情。这似乎成了双方的一种默契:我这边什么都好好的,你不用担心,好好过。在彼此都是相安无事或者仅有“小忧”的时候,这种“报喜不报忧”确实可以令对方安下心来。
但当父母嗅到儿女的心事,或者儿女察觉到父母遇到了问题,这种“报喜不报忧”只会徒增不安了。这就像你明显发现了恋人的不妥,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发生了什么,对方却只回复“没事,这边好好的,什么事都没有”,一遍又一遍。估计无数次听到这句话都快要觉得爆炸了吧。脑海里会不断回想对方最近言语上有如何的蛛丝马迹,努力回忆每一个画面企图能发现对方遇到了什么问题,甚至脑补出对方遭遇了如何危险悲惨凄凉的景象。这时候的“报喜不报忧”真的达成最初的目的了吗?大相径庭。
既然相互依靠紧密关系相连,“忧你所忧,乐你所乐”怕是最基本的需求。但当发现对方遇到问题后自己连担忧的权利都没有,那是多么的孤独、无助以及担心啊。那种“为了不让你担心而我什么都不告诉你”的做法怕是最容易引人担心的做法。
之前母亲一人在家,附近某居民家人去世晚上在祭拜时,她给我打了电话,言语中带着点害怕。虽说不是什么大事情,但在知晓了自己有能力分担她的害怕与不安时,心里总算舒了一口气,有一种“应该没什么要事瞒着我”的感觉。但和父亲通话时,“没什么事,都好”是他的惯用语。当这几个字听了一年又一年时,便会发觉自己为了“被保护起来”而被一次又一次地隔绝在他的生活工作之外。以前颇觉得父亲要比母亲爱得深沉的多。现在发觉,他虽然依旧如旧时般深沉,但也令人平添了几分担忧与疏远感。
后来,节假日里和父母通电,在汇报了近况之后,总会带点不经意地小小埋怨两句。因为我发现了,最好的做法是“报喜报小忧”。不让对方着实感到担心,也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被隐瞒。虽说这算是些小伎俩——毕竟没有坦诚地分享自己真正的难处,但确实是个让对方放心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