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县电影院
我的家乡位于豫西,是一座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着“全国最美深呼吸小城”和“红色革命老区”之称的县城。今天我要讲的是小时侯县里唯一的一所影院, 县影院建在城关镇西关的地盘上。小时侯因为我就读的实验小学和县影院紧邻,每天放学也经常从影院门口路过,那时的影院每天放映场次很多,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热闹,门口还有卖瓜子和卖卤鸡爪的老奶奶,有时口袋有零钱,就会花一毛钱买个卤鸡爪,蹦蹦跳跳走着啃着,无比快活。所以对这个影院的印象颇为深刻。记得,学校也经常给我们包场适合学生看的电影,比如《妈妈再爱我一次》、《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等等,印象里那会儿上小学和初中,真没少看过电影,在那个年代,看电影也成为我童年和少年时期不得不提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我第一次进电影院大概是五六岁,父亲带着我们一家人去的,年龄太小我不记得看了什么内容,只记得从家往电影院走路大概十几分钟,我们姐妹三个和父母亲结伴去往影院,一路上,我生怕去迟了,不停催促父亲走快点,父亲朝我笑笑,说早呢,不急,影院进口有专门查票的,根据身高收票,我和妹妹免票。从此以后,我的脑海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里面五颜六色、光怪陆离,我被它深深吸引,只要有机会,我便钻进影院探个究竟。
上小学后,我更是经常出入电影院,寒暑假只要有空,我都会去"混"电影。我绝没有吹牛,那会儿有好几个和我大小差不多的小伙伴,也很痴迷看电影,因为我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那时的电影是县城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影院门口张贴的高高的电影海报是一位水平很高的王老师手绘的,每一幅海报都画的惟妙惟肖,儿时的我经常驻足在海报跟前,仔细欣赏,我特别崇拜老师高超的画技。用现在的标准,王老师绝对是职业画家的水准。电影比书籍更生动形象、更通俗易懂、更直白地影响着人们,小学生没有额外的作业负担,也没有各种辅导班,我家距电影院十几分钟路程,走一会儿就到。因为年纪小,因为个头不高,我可以不买票就"混"进去。每到门口了,我就微微屈着膝、低着头,让自己个头显得矮小些,不超过一米二的界限;或者让哪个熟识的大人带着我进去,实在没有熟人,就在陌生人中找看着“面善”的叔叔阿姨,央求他们带我进去,多数情况,大人们是不会拒绝一个小孩子的,所以我就跟在他们身边混进去,然后自己找空位坐。当然仅限于小学那二年,大了就不逃票了。
记得那个时期国产电影和国外引进的百花齐放,一大批优秀外国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国内的电影市场,《追捕》、《望乡》、《排球女将》、《生死恋》、《魂断蓝桥》、《简.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篷车》等都先后在县影院播出,之前人们狭隘的视野和封闭的思想,一下子被这些充满异国风情又耳目一新的外国影片打开了,我通过观看电影比课本、比名著抢先一步了解到中国以外的世界,对经典的外国影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电影都是浓缩的精华版,不够完整,我又借书看完一些名著,尽管以当时的年龄,并不能完全理解书中内容,可对于文学的喜爱,也正是从那个时期培养起来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没有一本书是白读的,好的书籍都会对我们的人生有启迪,开阔我们的人生视野,教会我们许多人生哲理,更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
所以现在回想儿时的观影过程,感觉又亲切又确实很有意义!只是随着岁月变迁,儿时的电影院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墙壁斑驳变作了仓库,再也没有过去热闹、人声鼎沸的场面,可是许多儿时看电影的有趣情景却清晰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每每想起倍感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