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风云国学文化经典

东周风云 郑国篇05 郑襄公、郑悼公和郑成公——内忧与外患

2019-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e2a1bb8751ae

襄公降楚

       郑穆公二十一年,郑国接受楚国的命令攻打宋国,在大棘大败宋军,生擒宋军主将右师华元。公元前604年(鲁宣公五年),郑襄公即位后,接受了宋国的贿赂,释放了被俘的华元。郑国的行为引起了楚国的不满,楚庄王此时已经平定国内斗越椒之乱,腾出手来致力向北发展,与陈国结盟,接连两次讨伐郑国。郑国支持不住,公子宋前往晋国求援,晋大夫荀林父率师进攻陈国以救援郑国。此后,在公子宋的谋划下,晋、郑达成和解,郑国背离楚国亲附晋国,在黑壤与晋国会盟。

       郑襄公五年(鲁宣公九年),公元前600年,晋成公不幸在扈地会盟期间病逝,楚庄王看到机会,再度出兵伐郑。晋大夫郤缺率兵赶来救援,和郑军一起在柳棼打败楚军。小国战胜了大国,郑国的子民为此欢呼雀跃,只有子良感到担忧:小国偶然击败大国,必定招致大国的疯狂报复,晋君又新丧,郑国恐怕永无宁日了。

       果如子良所料,此后的两年中,晋、楚二国轮番蹂躏郑国,郑国哪里是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手。既然大国们不修德政而专以武力相争,对小国没有信义可言,那小国也以不必对大国负责。郑国索性就做了棵墙头草,哪个国家来攻打就倒向哪国。楚国打来,便与楚国在辰陵盟誓,表示顺服楚庄王;晋国攻来,郑国便又归附晋国。郑国两面三刀的行为彻底惹怒了楚国,楚王生气了,后果很严重。郑襄公八年(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出兵攻打郑国,把国都新郑包围三个月后攻破了城池。出兵从皇门入城,一直攻到街市。郑襄公自知无力抵抗,便“肉袒牵羊以逆楚子”,堂堂一国之君,光着膀子,牵着待宰的羊,向南方的征服者投降,可以说十分凄惨了。郑襄公对楚庄王说:“孤没能尽心侍奉君王,以至大兵来伐,这是孤一人的罪过,不管是把孤擒往江南还是灭亡郑国,都听凭大王的吩咐。但大王如果感念昔日友好,顾及先祖桓公、武公的德行,不断绝他们的祭祀,郑国愿意成为楚国的附庸,希望大王考虑。”楚庄王听了郑襄公的哀告,于心不忍,答应郑国的求和,郑子良前往楚国作为人质。

“肉袒牵羊”

       晋国这边,接到郑国的告急,随即发动大兵救郑,行军到黄河上,却听闻郑国降楚的消息。元帅荀林父便打算就此退兵,而中军佐先縠不愿无功而返,带着偏师晋军,荀林父无奈,只得跟随晋军。因为晋军内部的不和睦,最终楚国在邲地大败晋军。由于邲之战晋国的失利,郑国更加亲附楚国,郑襄公更是亲自到楚国朝见,向楚庄王祝贺对晋战争的胜利。

       郑襄公十年(鲁宣公十四年),晋国国力稍振,便因为邲之战的缘故出兵向郑国问罪。郑襄公也不敢大意,亲自前往楚国商议对付晋国,并趁机把子良召回郑国,用公孙黑肱替代他作为人质。郑襄公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希望以此淡化郑、楚的同盟关系,子良郑之良臣的名声在外,而公孙黑肱的资历和声望则远远逊之,这样,一旦楚国有个意外,可以以此向晋国解说。楚庄王则履行同盟义务,出兵包围晋的盟友宋国以救援郑国,郑国的危急得以化解。此后,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施行亲附楚国的政策。

       七年后,即郑襄公十七年(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再次联合了宋、鲁、卫、曹五国联军攻打郑国。经过了七年的发展,郑国的国力有所恢复,大夫公子偃率军抵御,在国都东部的鄤地打败诸侯联军,总算守住了郑国的社稷。此时,晋、楚基本势均力敌,吃了败仗的晋国把邲之战俘虏的王子縠臣以及阵亡的将领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楚国,作为交换,楚国也释放了智氏家族的智罃,晋、楚两国关系有所缓和。转年三月,郑襄公病逝,太子费即位,是为郑悼公。

悼公即位

悼公附晋

       郑悼公在位仅两年,然而在短短的两年中,又点燃了晋、楚战争的导火索。郑襄公十八年(鲁成公四年)十一月,郑国大夫公孙申入侵许国,被许国人打败。随后,郑悼公亲率大军攻许,占领许都周边的田地。晋国元帅栾书起兵救援,攻打郑国;楚国这边一看晋国出兵了,也不甘寂寞,派司马公子侧救援郑国。许国本也是楚国附庸,许灵公和郑悼公在公子侧面前相互指责对方,公子侧不敢擅自决断,只好建议他们入楚,让楚共王亲自辨明是非曲直。次年,即郑悼公元年,公元前586年六月,郑悼公与许灵公在楚共王面前争讼,郑悼公没有获胜。作为惩罚,楚国拘留了郑卿皇戌与司马公子发。郑悼公气不过,回国后即派遣公子偃前往晋国求和。八月,郑悼公与晋大夫赵同在垂棘结盟。为了申明郑国的归附,晋景公于十二月大会诸侯,召集齐顷公、宋共公、鲁成公、卫定公、郑悼公、曹宣公、邾定公、杞桓公在虫牢又结了一次盟,郑国再一次改换阵营。

       郑悼公二年春,郑悼公亲自前往晋国拜谢晋景公接受求和,促成晋、郑和解的公子偃担任相礼,两位国君在大堂东楹的东边举行授玉仪式。古代大堂上有东西两根大柱,称之为东西两楹,两楹之中称为中堂。主客两方如果身份相当,则应当在两楹之间——即中堂举行相见礼;如果宾客身份低于主人,相见礼应当在东楹的西侧举行,相反,如果宾客的身份高于主人,则应当在西楹的东侧行相见礼。晋国与郑国为同等的国家,晋景公与郑悼公也同为一国之君,按礼,应在中堂举行相见礼、授玉仪式。退一步说,晋为霸主,郑悼公不敢与之对等,也应该在东楹之西行相应礼仪。而如今,晋景公走路过于缓慢,而郑悼公则因为谦逊走路过快,最终相礼竟在东楹之东举行,可以说是自贬身份,自取其辱。晋国大夫使渥浊评论道:“郑伯恐怕快要死了,自己不尊重自己。眼光闪烁而行走过快,在其位而惶恐不安,大概不能长久了。”果然,当年六月份,郑悼公即去世,大夫们拥立郑悼公的弟弟公子睔为君,是为郑成公。趁着郑国的国丧,楚国兴师问罪,令尹公子婴齐率师攻打郑国,讨伐其背楚附晋。晋栾书出兵救郑,楚国不战而退。

成公即位

晋、楚争衡

       次年,公元前584年,即郑成公元年(鲁成公七年),在执政卿子良的陪同下,郑成公前往晋国朝见晋景公,并拜谢去年出兵救郑。同年秋天,楚令尹子重再度伐郑,晋国则再次率领诸侯联军救郑。郑将共仲、侯羽擒获楚国郧县公钟仪,献给晋国。后来,晋国又实行联吴抗楚的政策,楚国在正面战场拼不过晋国,又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楚共王大为苦恼。于是在郑成公三年二月,楚国重金贿赂郑国,希望郑国重新归附楚国。这样,起码可以避免晋国军队直接穿过郑国疆界进攻楚国本土。大概是郑成公不敢得罪楚国,因此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在邓地与楚公子成见了一面,委婉地把话说清楚。《左传》记载“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而没有书“郑伯会楚公子成,盟于邓”,所以我想郑、楚并没有结盟,毕竟郑成公此时刚刚即位,不敢如此无缘无故、明目张胆地背叛晋国。也许是害怕晋国起疑心,郑成公于当年秋天前往晋国朝见,目的自然是向晋景公解释邓地会楚一事。然而晋国还是起疑了,认为郑成公怀有二心,不由分说,把刚走到铜鞮的郑成公抓了起来。随即派元帅栾书起兵讨伐郑国,郑国不敢与晋开战,派遣伯蠲出使晋国以求和,晋国不顾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把伯蠲杀死,继续向新郑进军。楚国见晋、郑反目,喜出望外,立即派公子婴齐入侵归附晋国的陈国以救援郑国。

       晋国拘禁了郑成公,短时间内似乎没有放回的意思。此时,子良与子游大概俱已亡故,公子宋的儿子公孙申出了个主意:“我们出兵包围许国,摆出不以迎国君回国为要务,做出准备另立国君的样子,并且暂时不要派遣使者去晋国。这样的话,晋国会觉得再扣留着国君不放也没有什么意义,就会把他放回来。”于是,公元前581年3月,郑卿公子班拥立郑成公的庶兄公子繻为君。此时郑襄公已立长子公子髡顽为太子,且公子班与公子繻皆出自郑襄公,这样的立君安排明显怀有私心,招致了郑文公、郑穆公乃至郑成公诸子嗣的不满,仅仅一个月后,公子繻即被弑杀,大夫们再次拥立根红苗正的太子髡顽为君,而公子班见自己拥立的国君被推翻,只好逃往许国。栾书听说郑国已立新君,觉得扣留一个前任国军没什么意义,不如讨伐郑国,送郑襄公回国复位,以此换得郑国的归附。五月,晋国便会合了齐、宋、鲁、卫、曹诸国攻打郑国。郑国不敢抵抗,派子罕把郑襄公庙中的大钟献给晋国,子然与诸侯在修泽签订求和盟约,子驷则到晋国作为人质。晋国达到目的,五月十一日,把郑成公放归郑国,郑国再度归附晋国,

文、穆、襄三族争权

       郑成公回国,重新登上君位后,就像当年的郑厉公一样,开始反攻倒算。把最先主张另立国君的公孙申和他的弟弟公孙禽杀掉,郑文公的子嗣彻底退出郑国政坛;太子髡顽仅仅当了一个月的国君,虽然还是回去老老实实当太子,但毕竟还活着,比丢掉性命的公子繻幸运多了。然而流血事件还没有结束,三年后,即郑成公七年六月份,逃亡许国的公子班心有不甘,企图回国作乱。十五日夜里,杀死郑穆公的儿子子印和子羽。子驷立即率领国人奋起反击,内乱很快被平定,作乱的公子班连同儿子公孙叔、弟弟公子駹、侄子公孙知全被子驷杀死。自此,除却郑成公,郑襄公诸子也已经全被杀掉,可见郑国公族权力斗争之残酷。

文族、襄族被屠戮殆尽

       刚刚历经血案,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郑国开始对外战争,接连侵略许国、讨伐曹国,许国不堪郑国的频繁侵略,甚至请求楚共王把国都迁入楚国境内。楚国则率先撕毁弭兵会盟的条约,司马公子侧公然领兵北上侵袭郑国。郑国觉得楚国失了道义,又仗着背后有晋国撑腰,便派遣子罕侵袭楚国。然而,晋国似乎要坐山观虎斗,没有出兵支援的打算,只是联络了南方的吴国以牵制楚国。

       晋国作壁上观的行为让郑成公很是不满,楚共王又从中看到了机会。为了争取郑国,避免两线作战,他将汝水以南的田地送给郑国。郑国则再次背叛了晋国,并出兵为楚共王攻宋,卫国则出兵替晋国伐郑。这样,第一次弭兵会盟宣告破裂。

       晋厉公听闻郑国又叛变,怒不可遏,率大军征讨郑国问罪。郑国听闻晋国来攻,派使者向楚国求援,大夫姚句耳随同前往。楚国不敢怠慢,随即发兵救援郑国。姚句耳先一步赶回郑国,大夫子驷问他楚军的军容士气如何。姚句耳回答道:“楚人行军前进快速,经过险地队伍不整。行军过快就会疏于考虑,队伍不整就难成阵列。疏于考虑、不成阵列,将怎么作战?楚军恐怕难以依靠了。”

       郑成公十年(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6月29日,楚、郑联军在鄢陵与晋军展开会战。果如姚句耳所言,联军被晋军打得大败,楚共王被晋国的神箭手吕锜射瞎一只眼,郑成公在车右唐苟、御者石首的拼死保护下,才勉强逃出战场。楚共王不敢再战,连夜撤军回国。

      楚国战败,晋、齐、鲁、卫、宋、邾等国在沙随会晤,谋划继续讨伐郑国。郑国君臣感念楚共王亲率大军救援,为了郑国还赔上了一只眼睛,便一心向楚,不仅在颍上夜袭诸侯联军,更于次年出兵主动侵袭晋国。晋国则联合诸侯多次伐郑,相应,楚国也多次出兵救郑。这时候,晋、楚两个大国国力在伯仲之间,谁也无法彻底战胜谁,只是苦了郑国,成了两个大国冲突的焦点,爆发战争的前线,你来我往,防守反击。两年后,郑国与楚国又趁着晋国内乱的时机侵袭宋国,占领了重镇彭城,把宋国的亡臣鱼石等人安排在那里戍守,希望他们能切断晋、吴之间的联系。然而彭城毕竟远离楚国,没过多久即被晋、宋等诸侯联军攻陷。

       郑国跟随楚国处处兴风作浪的行为让晋国忍无可忍,郑成公十三年(鲁襄公元年)五月,晋国新君晋悼公派韩厥、荀偃率领诸侯联军再度讨伐郑国。此次军事行动新郑的外城被攻破,郑国的步兵在洧水边被击溃。联军以郑国为跳板,继续进攻楚国和陈国,楚国再次出兵救援郑国,郑国也趁机帮助楚国侵袭宋国。此后,郑国受楚国之命继续攻打宋国,晋悼公又多次兴兵伐郑,郑国臣民不堪其累。公元前571年6月,郑成公病重,子驷请求服从晋国以减轻郑国的负担。郑成公答道:“楚王为了郑国被射瞎了一只眼,这是为了寡人才受此灾祸。如果背叛楚国,就是丢弃了楚国的功劳与盟誓,会有谁会亲近我们?让寡人免于罪责,就拜托诸位大夫了。”一个月后,郑成公病逝。郑成公临死前,把年轻的太子髡顽托付给子罕,让他摄政当国,子驷掌管内政,子国为司马掌管军事。此三人皆出自郑穆公,自此,穆氏一族在郑国大权独揽。

僖公即位,穆族一家独大

襄、成时期的总结

       郑国在襄公、悼公、成公之世,一直为晋、楚爆发战争的火药桶,频繁在晋、楚之间改换阵营,也许是本人叙述能力还有所不足,描述起来个人感觉十分混乱与枯燥。这段时期的郑国似乎就是在不停的打仗,讨伐、侵袭、包围不绝于书。郑襄公因为收受宋国贿赂,先后招致晋楚轮番攻打,最终被楚庄王攻入国都,不得已肉袒牵羊以归降;短暂即位的郑悼公因为与许国争讼不胜叛楚附晋;郑成公成为国君后,还是由于受贿的原因,先归顺晋国后亲附楚国。作为晋、楚两个阵营的马前卒、作为联军会战的决斗场,作为大国的缓冲带,郑成公在位的这短短十四年间,竟然发生了十数次战争,可以说战乱不断。

       外部环境刀兵四起,国内的政局更是动荡且残酷,郑国公族的三股势力——文族、穆族、襄族争权夺势。郑成公被晋国拘禁期间,文族提议另立新君,襄族子弟意欲上位,被文族、穆族势力联合推翻。襄族出身的公子班势单力薄,被迫出逃;由于文族成员首倡另立,待到成公复位后,便将文族子嗣杀戮殆尽;公子班叛乱失败后,襄族成员又被穆族的子驷彻底铲除。自此,郑国公族仅剩穆氏一族。悼公、成公在位之时,子良、子驷、子罕等人便已频繁参与内政外交,颇受国君倚重。此时,成公病逝,新君年少,穆氏成员皆执掌要职,郑国政坛进入“七穆”的时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