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轮回不止
《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韩国导演金基德(Ki-du Kim)自编自导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当年被评为年度十佳电影之一,并代表韩国角逐2004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影片按照《春》、《夏》、《秋》、《冬》、《又一春》讲了五个故事。
影片的场景是在偏远避世的一个孤湖,注山池。这里群山环绕,水雾迷蒙。在湖中心有一个古寺,傍岸为门,出入靠一叶小舟。极目俯视,注山池若群山之眼,湖心寺如目之瞳。
这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僧人。
《春》
童僧性劣贪玩,在小鱼、青蛙、小蛇身上拴石块取乐。老僧得知后,以其之道,还施其身,也在童僧身上绑了一块石头,并让其将小动物解负。谁知小鱼、小蛇都死掉了,只有青蛙尚活着。

《夏》
幼童长成青年,与来此拜佛求医的重病少女产生情愫,并破了色戒。老僧知了详情,待少女病好后,将少女劝走。夜里,这少僧背了佛像,也出了山。

在《夏》的一开头,少僧出了湖,便在山路上看到俩蛇在交尾。这寓意再明显不过。天地万物,都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情欲,爱欲,也不过是自然的萌发,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只是,正如片中老僧讲的“淫欲激起了强烈的占有欲,便会招来杀身之祸”。欲望,在为人所控制时,便是蓬勃的进取之源;若人为欲望所控制,便会滑向阴暗、暴戾的深渊。
这段故事里,青春期的僧人,不仅犯了色戒,还逾了“墙”,越了规则。
大雄殿的正堂与侧室间,只有一道门,并无隔墙。在犯戒之前,小僧人一直都是由门出入,从未破墙而过。这“墙”不过是道“心墙”,是僧人们对戒律的恪守。正像木心说的,“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所以,有一门,便足矣。只是“心戒”破了,有“墙”也是无谓。
夜晚,少僧耐不住相思,为了与少女偷会,担心开门惊醒了师父,便逾墙而出,从佛堂前偷偷爬过。
另外一处,门前有两座石像,大小刚合适人来坐。少女初来时,便挨着坐了。此时少僧仍有“恭敬”之心,劝走少女,还将石像擦拭一番,摆正了。后来,两人“鱼水”后,少僧主动将石像推到屋角处,让少女坐了。所谓,一戒破,便会破万千戒。
不少人都乐意批判下清规戒律,其中尤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最为误人。却不知道济禅师的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外部的戒律,不过是为了内在的修心,修心最大的魔障不外乎“欲念”。戒律之存在,不为戒律,而为驾驭内心之魔障。欲念炽,魔障起,最先表现对戒律之破坏。有为欲念控制者,放纵自我,须依此为辩解;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者,实在不须这句话。
《秋》
那徒弟已长成壮年,在世俗里,因妻子弃他另求新欢,怒而杀妻,便躲回这避世的湖寺里。壮僧的心智已被欲望占领,变得暴戾。他说,“爱是他唯一的罪恶”,“她怎么会去爱别人”。师父则是在木板上写下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让徒弟去用刀刻出来,以期使其安宁其心。待警察将其归案后,师父选择了火化圆寂。

这段故事里还有一段著名的佛教公案----风吹幡动。在《心经》刻好,上过色后,壮僧坐在堂外,岸上风景移动,旋转;这其实是僧人心里的写照,心不定。不是风动,不是寺动,乃是心动。

电影《东邪西毒》也用过这个典故,“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动”。
《冬》
湖面冰封。
徒弟归来,已是中年。他将师父的舍利子取出,放在冰雕的佛像里。又有一蒙面少妇到访,将孩子留在寺里,连夜出走,不料却掉在冰窟窿里冻死了。僧人想起自己孩童时犯的罪孽,便拖着重石,怀着佛像,爬到山顶,将佛放在山顶。

在僧人拖着重石,爬向山顶时,其间切换的镜头是幼时他给加石头的那些小动物。现在的他,也身拖重石,就是在赎罪了。孩童时,他也被师父绑上重石,去解救那些小动物。如今,是经历过了爱与不得,也入了牢狱,发自内心的忏悔与觉悟。师父在他杀人回来时,就说“世俗之事,你之前就知,爱而不得,是常有之事”,只是“懂得好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很多道理,知道归知道;没有切身体会,终究是隔了层纱。
《又一春》
那个少妇留下的婴儿以长成幼童,跟《春》里的童僧一般顽劣,他也玩弄了那些小动物,只是不是绑石头,而是把石头塞嘴里。
又是一新的轮回。

金基德的电影里,多透着残酷与冷淡。这部片子画面优美、温暖,不过仍然流淌着淡漠的悲观。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是一春。四季轮回反复,亦如人生。故事的结尾,一如开始,继续着因缘,就像衔尾蛇,无限循环,永无止境。

然生死轮回实非我能讨论。
且谈一下那三个小动物的象征意义。
小鱼、青蛙、小蛇,其中唯有青蛙存活下来,无疑是男主人公的象征。
小鱼则是少女的象征。自古鱼鸟恋中,鱼就是女性的代表。
小蛇则是出现最多的。在师父火化圆寂时,蛇从其身下小舟下游出,其后,便一直待在师父的那套衣物上,小蛇无疑就是师父的象征。
师父究竟涅槃与否,更值得讨论。
师父在火化圆寂之后,徒弟在小舟里找到了舍利子,似乎是指师父已经修得圆满了。其实师父在徒弟归案时,就动了心了。在警察载着徒弟,划舟而去的时候,师父便动了心念,让船不能前进。待徒弟回首,与之告别后,方一挥手,小舟这才远去。为了体现师父可以用意念控制小舟,在警察上岸离去后,电影又给了一幕场景,师父又用意念将小舟回流到湖心寺边。
其二,师父在自焚圆寂之时,留下了两行热泪,非了无挂碍之人。

其三,装有师父舍利子的冰雕佛像,在日暖后,头像倒塌,化在水中,舍利子也随之而去。
其实,师父一直睿智冷静,在教育徒弟上,也是春风化雨。只是,就像我多次跟朋友说到,人一直是在魔性跟佛性间挣扎的,区别的只是程度而已。人一直走在成佛的路上,一直在靠近,却永远也不能成佛。“朝菌不知晦朔”,人也无法突破自己的界限。
最后介绍一下那美如画的场景,注山池。

注山池,位于周王山国立公园的一角,是个人工水库,原是为当地饮水灌溉之用,自景宗元年(1921年)完工以来,一次未曾干涸。湖中有30棵古柳,轻拂湖面。湖水映天,宛若明镜。稍微遗憾的是,湖心寺乃为电影需要搭建,电影摄完,因环境保护需要,寺便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