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每日一则学论语

2018-02-13  本文已影响33人  学会学夫子国学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思无邪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1)师:孔子的学生子张。

2)商:孔子的学生子夏。

3)过:过度。

4)不及:不足。

5)愈:较好。

6)犹:如同。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更贤明呢?”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度,子夏有些不足。”子贡说:“既然这样,是子张更好吗?”孔子说:“过度与不足都一样。”

【理解与思考】

子张与子夏,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做事常有过分之处,一个做事常有不及之处。“过”与“不及”都不是恰到好处,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现实生活中的狂放之人,志向远大而不切合实际,过了头,不好;而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的人也不好,因为这类人做事情缩手缩脚,就像过分左倾激进的不好,过分右倾保守的一样不好。再者,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孔子称之为“乡愿”,“乡愿,德之贼也”。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平时我们言行处事也应该注意这一点,既不要做的过头,也不要做的不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