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为什么不嫉妒宝玉?呵呵,犯得上么?
荣国府里现存的两个嫡出少爷,一个是贾赦的儿子贾琏,一个是贾政的次子宝玉。
作为《红楼梦》一书的男主角,宝玉收获了最多的读者关注目光。作者也给他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神瑛侍者的转世,衔玉而生的传奇,木石前盟的神仙爱情等等。他本人也生得俊美聪慧,是荣国府最得宠的小主子,老祖宗贾母把他当作命根子,给他最好的待遇,最贤美的丫鬟。贵妃姐姐最惦记他,特批他入住大观园与姐妹们为伴。全书最有魅力的两个美人:黛玉和宝钗都深爱他。这样的生活品质和先天条件,简直皇帝也比不上。
相比之下,作为嫡长子继承人的贾琏,感觉得到的待遇就比宝玉逊色多了。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对宝玉的描述可称浓墨重彩,对贾琏只是一带而过,只说他“不肯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捐了官,倒不如他老婆王熙凤更值得一提。
所以,很多读者奇怪,长期跟宝玉对比着一起生活,为何只有贾环嫉妒宝玉,贾琏怎么不嫉妒宝玉呢?
其实,贾琏得到的,并不见得比宝玉少很多。
第六十六回:
尤二姐才要又问,忽见尤三姐笑问道:“可是你们家那宝玉,除了上学,他作些什么?”
兴儿笑道:“姨娘别问他,说起来姨娘也未必信。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欢读书。老太太的宝贝,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成天家疯疯颠颠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而内浊,见了人,一句话也没有。所有的好处,虽没上过学,倒难为他认得几个字。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里闹。再者也没刚柔,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顽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的去。”
这里兴儿说的“二爷”,其实就是贾琏。贾家从祖宗到贾琏这一代,除了宝玉,个个都是在正经学堂读书过寒窗十载的。即便是我们印象中骄奢淫逸、不学无术的贾赦和贾珍,也都是受过正规教育的。
贾琏只是不爱读书,但人家文凭并不低,至少捐官混官场是足够的。贾蓉可以捐个国子监监生,后来做五品龙禁卫,贾琏应该走的也是类似路径。
读书的投入,在旧社会也是相当可观的。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公子哥儿似的读书写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这样培养出来的赖尚荣,才能捐官混官场。
宝玉不读书当然不是因为没钱,他只是不爱读书,因为有贾母溺爱,所以容忍他不上学,只跟女孩们一起抚养。
那么,难道贾琏就是爱读书的?显然不是,而且,从书里情节来看,宝玉的文化气息倒比他还要更加浓厚一些,个人素质也更高。说白了,宝玉只是不爱读教科书。
那么,本身就不爱读书的贾琏为什么还是不得不正经上学,接受家族要求的强制性教育呢?
因为他是被当作继承人来培养的。
中国人相信穷养儿子富养女,女儿可以养得娇贵一些,因为女性未来不需要承担男性那样的家族责任,不需要去社会上打拼。而男孩则需要严格培养,玉不琢不成器,娇养的儿子,无法面对外面险恶的世界。
宝玉实际上是被当作女孩抚养的,因为他成才与否无关重要,而贾琏该走的路是一步也不能少的,这是他作为继承人的责任。
贾赦虽然不成器,好歹是国公爷的长子,爵位是由他承袭的。长房长孙继承家业,这是规矩。所以日后的荣国府继承人,必定也是贾赦的儿子。贾琏号称二爷,有专家考证说他之前应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贾瑚。贾赦比贾政年纪大,应该结婚更早,他的长子应该也比贾珠更大。只是这个贾瑚大概是早早夭折了,所以无人提起。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这应该就是贾琏名字的出处。
瑚、琏,都是宗庙礼器,是用来盛放黍稷的祭器。所以成语“瑚琏之器”,就用来比喻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而珠玉,在传统文化中是用来形容有容态、有德才的人。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 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看出两者区别了吧?贾政的儿子,被寄予的期望是英俊潇洒德才兼备。而贾赦的儿子则是要被培养成为堪当大任的家族继承人。
虽然荣宁二公之灵告诉警幻仙姑“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但这只是两个死鬼拥有超能力之后的洞见,认为宝玉属于矬子队伍里拔将军,仅有的可造之才。活着的贾家长辈可并没对宝玉有这样的期待。
我们看到,现实中那些富豪人家的儿子,无论智商怎样、学力如何,都要有一纸文凭,哪怕送出国读个水硕呢!贾琏也是一样。
而宝玉,居然能得到不上学的特许!贾母溺爱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家族未来来说,并没那么重要。
贾政和宝钗都是看透了宝玉的家族地位,所以为他前途担忧而劝学。
宝玉并没有继承权,日后贾母去世,分家另过,他要是没有功名,很可能就只能成为宁荣街上一个落魄住户。荣国公贾代善是有弟弟的,宁国公代化也有三个弟弟,但他们搬出国公府之后都是寂寂无名,淹然众人了。这些都是宝玉的前车之鉴。
元春也为宝玉前途担心,所以一直关心他的学习,但是因为大哥贾珠的死亡阴影,她也更看重宝玉的健康和祖母、母亲的心情,只能说“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这样骑墙的话。
至于贾母,多年顺风顺水的贵妇生活使她对家族危机没那么敏感。她喜欢宝玉的漂亮可爱,觉得他很像他爷爷,于是乐于纵容溺爱他,把他留在身边。所以在主观上,她并不指望宝玉未来的孝顺奉养,倒是希望他晚一点长大,多陪伴自己。
写《秋窗风雨夕》那年,黛玉是十五岁,那么长黛玉一岁的宝玉应该是十六岁了。古代十六岁定亲,过两三年结婚也不算早娶,而贾母却认为定亲也早了。其实四大家族并无晚婚的传统,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已经娶妻生子了。贾珍更不用说,三十多岁的他已经有了贾蓉这个二十岁的儿子。
贾母在湘云刚定亲的年纪已经嫁入了荣国府,薛蟠十五岁进京时,他的表妹王熙凤嫁给贾琏已经两年了。
宝玉呢?在转过年来十七岁的时候,还处于“夜间常醒,又极胆小,每醒必唤人”的状态。与同龄人比,他不仅仅是身体素质弱,在为人和自理能力上也是落后的。
所以,别说结婚,就是要给他纳个通房丫鬟,长辈们也是犹犹豫豫举棋不定。贾母宁可派两个出色的大丫鬟袭人和晴雯来伺候,“混着”,也不想明公正道给他放个屋里人。
继承人的培养,除了学历,还有成熟干练和社会化。出身商家,也是娇生惯养不学无术的薛蟠,十五岁就已经能护送妹妹进京选秀了。
贾琏更是从来都办事干练,应该是自幼训练有素。虽然说话为人不如王熙凤那么泼辣狡黠,但是在一众子弟中,也算出类拔萃的。
贾政视察初建的大观园时,
问贾珍道:“这些院落屋宇,并几案桌椅都算有了。还有那些帐幔帘子并陈设玩器古董,可也都是一处一处合式配就的么?”
贾珍回道:“那陈设的东西早已添了许多,自然临期合式陈设。帐幔帘子,昨日听见琏兄弟说,还不全。那原是一起工程之时就画了各处的图样,量准尺寸,就打发人办去的;想必昨日得了一半。”
贾政听了,便知此事不是贾珍的首尾,便叫人去唤贾琏。
一时来了,贾政问他:“共有几宗?现今得了几宗?尚欠几宗?”
贾琏见问,忙向靴筒内取出靴掖里装的一个纸折略节来,看了一看,回道:“妆蟒洒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帘子二百挂,昨日俱得了。外有猩猩毡帘二百挂,湘妃竹帘一百挂,金丝藤红漆竹帘一百挂,黑漆竹帘一百挂,五彩线络盘花帘二百挂,每样得了一半,也不过秋天都全了。椅搭、桌围、床裙、杌套,每分一千二百件,也有了。”
可见贾琏办事细致周到,随时能应对上级的查问。正因此,后来派他陪同黛玉回南料理林如海的丧事,贾母是放心的。后来贾赦赏丫鬟秋桐给他,也是主要因为他办事得力。
荣国府里,贾赦只知酒色享乐,贾政只会跟清客们下棋吟诗,不惯俗务,幸亏还有贾琏这么个擅长俗务、“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的人才,能应酬公府内外冗杂事务,应付上至权贵太监,下到戏子管家等各色人物。
而宝玉自己并不读书,看见贾兰练习骑射还要挖苦几句。贾政叫他陪同接待贾雨村,他是满心不悦。所以成为兴儿描述的“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当然,日常应酬是有的,王子腾过生日,他是必定要去的。与北静王的交往也是得体的。跟薛蟠等人一起召妓喝花酒,他也蛮在行的。
如同“虽不上学,倒难为他认得几个字”一样,很多事情上,宝玉有着不加教育培训却能无师自通的天赋,这是他讨人喜欢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因为这种表面上的礼数应酬能力够用,也就没人想到要对他严格要求精心栽培。因为他不需要成为瑚琏之器那样的人才。
读者觉得贾母疼爱宝玉,主要是从物质上来体现。其实贾琏得到的也未必比宝玉少。
第四十四回,贾琏偷情,被凤姐撞破,持剑追杀凤姐:
贾母听了,都信以为真,说:“这还了得!快拿了那下流种子来!”
一语未完,只见贾琏拿着剑赶来,后面许多人赶。贾琏明仗着贾母素昔疼他们,连母亲婶娘也无碍,故逞强闹了来。
邢夫人王夫人见了,气的忙拦住骂道:“这下流东西!你越发反了!老太太在这里呢。”
贾琏乜斜着眼道:“都是老太太惯的他,他才敢这么着。连我也骂起来了!”
邢夫人气的夺下剑来,只管喝他:“快出去!”
那贾琏撒娇撒痴,涎言涎语的还只管乱说。
贾母气的说道:“我知道我们你放不到眼里!叫人把他老子叫了来,看他去不去!”
贾琏听见这话,方趔趄着脚儿出去了。赌气也不往家去,便往外书房来。
这里邢夫人、王夫人也说凤姐,贾母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的住呢?从小儿人人都打这么过。这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喝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了!”说的众人都笑了。
敢手执凶器去贾母跟前闹的,全书只有贾琏了吧?因为贾琏仗着贾母“素昔疼他们”,这个他们,指的是他和凤姐。之后,贾琏还敢撒娇撒痴,涎言涎语,说明已婚已育的他也曾在贾母跟前享受过任性耍赖的被溺爱童年,也未必就比宝玉差很多。
而且,即便贾母那么疼爱凤姐,即便贾琏如此无礼,事后第一句,贾母还是要为贾琏辩护一句“小孩子年轻”,大家都这样,意思是叫凤姐要忍让宽容。
很多人以为贾母把最美的丫鬟赐给未婚的宝玉,却不肯给贾琏纳个妾。
事实上,贾琏婚前就有两个屋里人了,只是凤姐来了之后将她们打发了。当然,这俩人八成不是贾母给的,但是客观来说,贾琏的待遇也并不比宝玉差。宝玉到八十回结束,还没有一个正经名分的屋里人呢!
所以凤姐赶走了原来的屋里人之后,不得不把平儿给贾琏,而当她带了尤二姐给贾母看,贾母当即拍板答应她给贾琏做妾。
说到婚事,贾母对宝玉娶妻的要求很简单:
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表面看,贾母是放松择媳门槛,抛开世俗成见,以宝玉的个人幸福为他婚姻的第一考虑因素,但是这是一体两面。另一方面,更说明贾母并不指望宝玉与势力强大的家族联姻来巩固和成就贾家地位以及他自己的仕途。
这说明,贾家确实没拿宝玉当作接班人来培养。
贾代善作为贾家第一拨官二代,娶的是同为开国功臣的史侯家长女。代化的妻子应该也是出自权势熏天的家族,很可能是江南甄家。贾敬的妻子在生育惜春之后就去世了,贾敬不再续弦,这里有个人情感和兴趣追求(修道)的因素,也可能是因为很难找到像她那种门第的继室,于是宁缺勿滥。
贾赦的续弦邢夫人虽然出身较低,但原配必定也是很了不得的出身(我以前有过相关分析文章)。贾琏应该就是原配所出,所以凤姐在病榻上谈起嫡庶和男女的分别时,能那样气定神闲,完全没有被触及痛处的迹象。因为在她的个人生活里,从未因为嫡庶之别而受到过困扰。
凤姐作为贾琏的媳妇,是贾家的高配。抛开凤姐个人的出色不谈,王家虽然只有伯爵的门第,但是朝中的政治实权派。
凤姐的胞兄王仁,显然是与凤姐父母一起住在金陵。那么,凤姐的父亲,这位王家的伯爵大爷,为何居住在南方呢?想来,早年这位伯爵是住在京城的,所以与贾家来往密切。
王伯爵生了长子王仁之后,妻子又怀孕时,大概是有些祥瑞之兆,八成是梦见了凤凰,所以,王伯爵对这个次子期望很高,按照王仁这一辈取名的规矩,应该取有凤来仪之义,叫做“王仪”才对。不料生出来竟是个女儿,好在这女儿漂亮聪明又健壮,王伯爵就给她取个男孩气质的学名“王熙凤”,并且拿她作男儿教养。王家是武官,所以并不讲究读书,所谓当男儿教养,八成就是给她做男孩装扮,带她出入社交场所和演武场地之类,这也表明了为何王熙凤与男子打交道从不怯场的原因。因为她自幼就跟男子交往过,所以明白他们的想法,不会怕他们。她自己的心性也像男人一样,要争面子、争利益、独占配偶、卖弄才干、享受权力带来的满足和荣耀。
因为二姑妈嫁到了贾家,凤姐经常有机会来贾家串门儿,跟男孩子们一起玩耍。她的美貌和伶俐引起了贾母的喜爱,所以自幼就把他许配给了贾琏。
王伯爵后来会移居祖籍,一种可能是皇帝派遣他去江南做官,如同甄家类似,另一种可能是他自己身体欠安,于是干脆讨了个闲职回祖籍养老了。王家真正在政治上有作为的,还是弟弟王子腾。
同样是家族中的次子,贾政走科举不行,只能靠老爸的面子被皇帝赏了官当,五品官已经是他的人生巅峰。而王子腾虽然也没有袭爵的资格,却凭借过人的才干,抓住机遇,爬到了京营节度使的位子,后来还升成了九省统制,奉旨查边,旋升九省都检点。
同样是开国功臣出身,同样有随代降等的家族风险,但王家比贾家家运更好,出了王子腾这么个政治人才。
注意,王子腾晋升发达,应该是在中年以后,王夫人嫁给贾政时,这个二哥应该还没有发迹,所以王家二小姐这个身份也并没有那么金贵,嫁给荣国府这个没有袭爵资格的二少爷,也不算下嫁。
但是,等到凤姐长大时,王家的声势已经与往日不同了。
第七十二回,凤姐与贾琏拌嘴:
凤姐听了,翻身起来说道:“我有三千五万,不是赚的你的。如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背着我嚼说我的不少,就差你来说了。可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我们王家可那里来的钱,都是你们贾家赚的!别叫我恶心了。你们看着你家什么石崇邓通。把我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过一辈子了。说出来的话也不怕臊。现有对证,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
可见,王家确实比贾家有钱,而且由于王家祖上专管外国人进贡,王家的新鲜舶来品很多,物以稀为贵。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就遇到贾蓉要借凤姐娘家送的玻璃屏风。
而且,凤姐的日常装扮如神妃仙子,屋里的装潢也极尽奢华,这些做派都与朴素木讷,一色半新不旧的王夫人大不一样,这是因为这对姑侄成长的环境不同,虽在同一个家族,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凤姐的高傲、敢于拿捏限制贾琏,都是基于娘家的权势。而贾家之所以求娶凤姐,也是希望能巩固这条人脉、高攀王家的势焰。
贾琏只捐了个同知,日后的仕途,很大程度上需要倚仗王子腾。跟王子腾这样上升期的实力派人物做亲戚,也有利于贾家的家族利益。所以,容忍王熙凤的悍妒,是贾琏作为荣府继承人所需做出的必要牺牲。
作为继承人,本身就所图甚大,必须努力修炼自我,怎么能沉湎于舒适圈只管享乐呢?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当然,作为贵族家庭接班人的贾琏,用不着受这么大的辛苦,但是必要的工作能力和自律心还是要有的。
如果林如海尚在,那是皇帝心腹,宝玉若是能娶黛玉,效果只怕会胜过贾琏娶凤姐。然而在林如海去世之后,贾府上下依然有“宝二爷和林姑娘是一对”这样的传言,也有凤姐明里暗里的打趣,说明林家的败落并不影响在宝玉婚事上考虑黛玉作为人选。因为宝玉的婚姻,并未成为贾家政治棋局中的重要一步。
表面看,宝玉每天无所事事珠围翠绕,过着富贵闲人的生活,这是读者们最羡慕而不可得的生活。因为人人不可得,所以觉得这才是人生目标,认为贾琏对此是求之不得的,一定会羡慕嫉妒恨。
其实如果跳出这本书,在现实的荣国府里,贾琏才是真正的主角,是被寄予厚望的那个孩子。因为前程远大,所以早早就背上了责任,他知道自己真正的地位,怎么会与宝玉争风吃醋呢?包括凤姐也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对宝玉格外疼爱,照顾周到。因为宝玉根本不会威胁到他们夫妇的利益,为何不主动做个好嫂子,取悦贾母呢?
至于宝玉,在小小年纪已经享有了如此穷奢极欲的生活,而他的才德与身份,都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更为精彩的未来。可以说,他是出道即巅峰,此后能走的,就只有下坡路了。所以他只管安享尊荣,不想未来的前景,常常说:
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茨威格说: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话也适用于宝玉和贾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