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哈罗德,一位花甲老人,一辈子生活在英国的西南部,从来没有走出过家乡小镇的他,却在无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徒步跋涉几千里,走了87天,横跨整个英格兰,来到英国最东北的贝里克。他做这一切,只是源于老友寄给他的一封告别信,而他,只是希望老友好好活下去。
当收到老友奎妮的告别信时,哈罗德是震惊和痛苦的。二十年没联系的老友身患癌症,以一种突兀的方式向他告别,过往的种种,关于奎妮,关于自己,关于自己和奎妮,都如潮水般涌上脑海,千番滋味压在心头,让这位六十岁的老人不能自已、惊慌失措。给奎妮的回信写了一封又一封,他却始终拿不定主意,最后选了一封平淡无奇的回信,又没勇气寄出去,直到他走过一个又一个邮筒,遇到一位加油站女孩。
“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加油站女孩的 这番话,给了哈罗德巨大的勇气和信心,于是,他走上了长途徒步的道路,朝圣之路便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收获了赞美也得到了嘲笑,获得过物质帮助也得到过精神上的帮助。他们的生活状态言谈举止不断冲击着哈罗德的思维,他的思想被撞出一个又一个缺口,然后又迅速被其他新鲜的东西填充。一个人,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这种联系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或多或少都会给自己一些帮助和启迪。如果奥德罗隔绝与这些人的联系,可能他没办法坚持那么久最终到达贝里克。为爱孤守房屋的医生、对着信封哭泣的女人、没有孩子的女人、银发绅士等众多人物闯进他的旅途,让他不断想起和妻子莫琳的种种以及退休之前在酿酒厂的生活,众生百态通过哈罗德与他们的对话,如涓涓细流般涌出来,让人回味之余又突然忍俊不禁。与其说奥德罗是为了奎妮能够活下去而去做朝圣,不如说是为了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一个总结反思然后通过徒步的方式使其得到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刷新着自己的思想,以一步接着一步走下去的姿态,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对旁人来说,他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是无法完成的,甚至莫琳也无法理解他,虽然他会经常打电话回家,会寄漂亮的明信片给她,会主动关心她,但这一切始终无法打消她的疑虑和担心。而其他的旁观者,早早给他判了刑,认为被条件所限的他是永远不可能到达目的地的。面对这一切,他以默默地走路来回应,虽然中途他差点儿放弃,因为身体的疼痛,但最终他还是抬起了脚,一步步走起来,每天的行程有多有少,却始终在路上。
很突然的,奥德罗有名气起来,在他自己都不明白发生什么的时候,一批追随者慕名而来,要陪他走完剩下的路程。他不喜欢他们的喧嚣和随意,不喜欢他们抱怨条件的艰苦,几次想偷偷溜掉,但因为想到他们是因为自己才过来的,便默默地照顾着这个小团队,以己之力关心着每个人,他不能强迫别人跟他一样对自己的行为有敬畏之心,不能勉强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但至少自己要坚持初衷,不忘初心,以一个朝圣者的样子。最终,他们还是离他而去,坐着车抄着近路来到了贝里克,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英雄都是孤独的,坚持自己默默赶路与世无争的哈德罗,这个谦卑善良的可怜的老头,只是成了他们蹭热度的一个梯子。印着“朝圣”的T恤衫、在镜头面前装可怜、在推特上毫无底线的宣传..............这些,统统不属于哈罗德。为了一只小狗不惜往回走好几里路;对小孩哈维尔的细心照顾;害怕身上难闻的气味影响到他人而走偏僻小路;接受别人的帮助并表示诚挚的感谢、舍不得扔掉独属于自己的又脏又破的鞋.、一心念着奎妮的病情...............这才是哈罗德。
读完这本书,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涌上心头,不知为什么,我没有被奎妮的病情感到悲伤。相反,我认为她是很幸运的,因为她不仅拥有了哈罗德这样的朋友,还努力等到了哈罗德亲自来跟他告别,这种深情厚谊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极其可贵的,不掺杂世俗的功利,干净又澄澈。人在病痛面前力量显得那么渺小,她最终还是离开了,但无论对奎妮还是哈德罗,这何尝不是人生中的另一种圆满呢?
平凡的人也可以尝试不平凡的事,这没办法用逻辑来解释。如果哈罗德总是强调完美的条件和装备,可能他永远也迈不开步伐;他见过的人走过的小镇都成了旅途的一部分,如果哈罗德不付诸行动,可能也会和其他老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度完余生;在这个过程中,他和妻子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结束了分睡的状态,回到了初恋的美好时光,两个人在笑声中摇晃的身影成了读者眼中最美的背影。这是两个人的和解,更是对生命的释然。从这些意义上说奎妮和哈罗德是彼此成全。
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像哈罗德那样像看见自己的影子一样笃定自己的心,不焦急不拖拉,只要一步接着一步,我们总会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