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也保守

家里有一个6岁的儿子。据我的观察,儿童的保守相对老年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显的表现就在,你几乎无法说服小孩该做,或者不该做任何事情,除非他碰到了他完全陌生的事情,否则他永远会我行我素,他似乎永远根据第一次的处理情况来处置类似的事情,不管是对是错。
比如说玩水这件事,无论你说多少次冬天里不要耍水,无论是喷水的小玩具还是水龙头里的水,或者是水盆里的水…无论他有多少次把自己的袖子濡湿一大片,不得不在冷天里一次又一次的换衣服,或者湿的不多而未被注意到的时候忍受寒凉,他依然置若罔尔。当然或许因为这件事他能够从中得到乐趣,而可以忽略那些不快的后果,所以他乐此不疲。
那么另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了:疫前儿子他爹给他买了一只小乌龟,放在一个小塑料盆里。他爸是一个极度谨慎的人,生怕小乌龟逃走。于是每晚睡前用一个网筛盖住,以免它无法透气;又怕小乌龟把这个铁制的网筛顶开,上面还要盖一个玻璃锅盖。这些天他爸不在家,每晚睡前儿子依然非如法炮制不可。我告诉他不一定非用锅盖,可以从旁边随便拿个什么东西压住,儿子却说什么也不干,必定不厌其烦的到厨房里取那个一模一样的锅盖来压住小乌龟。你给他讲道理没用。在他的脑海里这几样东西就这么被配到一块了。
家里早餐绝大部分时候是一成不变的白米粥,有时有点凉菜,有时没有。前一段早上熬粥时加了一点小米,儿子觉得味道不错,于是便要求我去多买点小米回来煲粥。我没有去,又换了荞麦。刚开始儿子不吃,但由于这些天窝在家里经常只吃两顿饭,或早饭吃的较晚,所以这两天我把荞麦熬的很烂稠的时候,饥饿的儿子一吃又觉得很好吃了。

我于是趁机跟他说,“前一段你觉得小米粥好吃,你都不吃荞麦粥,这不荞麦粥是不是也很好吃?”儿子说是。“你要记住,很多事情都值得我们去尝试,我们不要吃了小米粥,觉得它好吃,就天天都只想吃小米粥,换一种其他的你会发现它可能更好吃。很多事情我们不只有一种方式来做,明白吗?”儿子点着头,不过我猜他似懂非懂。
谨慎的人通常会相对保守,因为他们更害怕出错而前功尽弃。儿童的保守却似乎与此无关,在他们的头脑里最初出现的方案就是标准答案,所以如果他第1次犯某一种错误而家长未加阻止,那么接下来要改变他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和处置似乎也是一种僵化的模式化过程,而与其中的因果关系不大,或者说他们还没有去考虑其中因果的思维意识,虽然他们每时每刻都在问为什么--而这虽然表明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表明了他自主思维习惯的缺乏。当然这提问,正是儿童开启因果理性思维的入口。
6岁的儿子现在问为什么的时候,比他3~5岁之间要少多了,但自主思维的习惯还远未建立起来。现在每次他问一个过于简单或已重复多次的为什么时,我都会让他自己想。
相对来说,对于用什么压住小乌龟的问题,我想只要是成年人都会同意,随便换个有一定重量的东西都是可以的,不必一定用第1次所用的那只玻璃锅盖--实际上有一个铁筛子已经足够了,因为这么些白天什么也没盖,它也没能爬出来过。
但其实说到底,保守的原因终究是一样的。对于儿童来说,他还没有达到去考虑事物因果的能力和习惯,所以他把第1次的所谓正确方案作为一种僵化的记忆模式来“安全的”重复,而对于一个僵化保守的成年人来说,虽然他知道因果,他也能够对明显的、简单的因果关系改变策略,但对更复杂的事情,他采取的其实是和儿童一样的行为方式,一种保险的保守的方式。
他要么不具备在一件具体复杂的事情中思考因果,从而改善行为结果的能力,或者以不同的方式达到同样结果的意愿; 要么他宁愿不费劲让自己去建立有所变化的、优化的因果关联--这两种原因其实是一码事。这终究会成为一种和儿童不具备因果关联能力的僵化习惯一致起来。从而老年人到最后变回了儿童,他的世界,只要有一点点小小的改变,便难以适应。而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最终使人变成机械式的存在,他只能面对一个被模式化的简单的世界--如同现代的大部分机器人只能在平地上行走,上下楼梯则会倾覆。
大灾之年,拒绝改变,不愿调整生活习惯,顺应环境变化,不再仅仅是让旁人感觉别扭不便,而可能带来生命的代价。
死亡并不发生在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而在我们停止给我们的世界引入新的变化之时,我们的大脑拒绝接受新事物的一刻。
活着,不仅意味着呼吸的持续,还意味着我们乐于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并愿意对自己的世界进行调整,改变,乃至有所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