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5 故事二则

2018-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默默而然

        关键是耐心和毅力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讲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约翰和汤姆是相邻两家的孩子,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玩耍,约翰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他知道自己的优势,自然也颇为骄傲。汤姆的脑子没有约翰的灵光,尽管他很用功,但成绩却难以进入前十名,与约翰相比,他从心里时常流露出一种自卑,然而,他的母亲却总是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自己,你终生,也不过只是一个追随者,奔驰的骏马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呼啸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充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

        持久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有高质量的回报,比你努力的人有很多,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自律的人生更加恐怖。别给自己找乱七八糟的理由去中断你的自主性,因为你的那个注意力中断的时候,是你最低效的时候。只有克制、拒绝诱惑,才能保证自己在一件事情上面专注与高效,并不是你工作学习时间比别人多,结果就会比别人好,其实努力的同时也要注重效率。只有效率和时间成正比的时候,你才会得到好的回报。就连何猷君也觉得其实他并没有很喜欢读书,他读书的时候也容易犯困。所以为了让注意力集中,他都一边划重点一边看;在阅读资料时,把重要的字段用荧光笔画出来;不要求记下读过的所有内容,重要的是记思路;不是一字一句去读,也不要一边读一边写;因为你读的东西里,有80%的内容你是会忘记的,尤其在两个礼拜后。所以意味着什么?比如你读完一本书,过段时间后所有里面的细节你是很难记起的。所以你需要将重点字段标记下来,当你下一次读这些材料的时候呢,思路就会非常地清晰,哪里是重点你会很清楚。当你两个星期后再回顾的时候,挑重点去看,就会省力省时。你需要做很多很多的题,你需要理解每一道题考察的目的大概是什么,然后下一次出现类似题目的时候(也许只是换了数字,也许只是换了一种问法),你一眼看穿,题目刚入眼,脑中就有了思路”。“天才”是对勤奋的人一种赞许的标签,天才往往比平庸的人更加拼命,更加努力。

        跳出圈子 勇于挑战 

      爱因斯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时,给听讲的学生出了道题,他说:有两位工人,他们同时从烟囱里爬了出来,一位是干净的,一位是肮脏的,请问他们谁会去洗澡?有学生立即回答,当然是肮脏的工人会去洗澡,爱因斯坦反问到,是吗?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他会认为自己身上一定也很脏,而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可能就不会这么想,我再问问你们,哪个工人会去洗澡?接下来马上有学生回答说,干净的工人会去洗澡,在场的所有同学一致点头,都认同了这一答案。爱因斯坦笑着说,你们又错了,理由很简单,两个工人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是肮脏的,而另一个却是干净的呢?爱因斯坦接着说,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尤其是你们这些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受着相同教育学习,又都非常努力的年轻人,你们之间的知识差异更是微乎其微,有的人之所以最终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没有因循前人的足迹,而想要做个与众不同的人,就必须跳出习惯的思维定势,抛开人为的布局,敢于去怀疑一切。(爱因斯坦励志故事《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跳圈子的过程,有的人勇于突破自己的小圈子,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发掘好的圈子,然后主动走进想要的圈子,最后成为圈中人。有的人则不能战胜人本身的懒惰性,一心只想窝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只做熟悉的事情,只与熟知的人交谈,画“圈”为牢,还乐在其中的希望能把“牢”底坐穿。成功的人往往是敢于不断跳出圈子,寻求更好圈子的前者,而失败的人却是只会画“圈”为牢的后者。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生活中不乏固执地守着自己的圈子,排斥去做任何改变的人。我们要学会主动走出圈子的“舒适区”,找到走进需要圈子的方法,为走进圈子投资,才能更好的跳出只在一两个圈子或只在一种性质圈子生活局限,也只有主动跳出这样的圈子局限,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