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的理由》
1
最近睡得不错,中午回去午睡,睡了两个小时,睡多了,不过想想,反正时间没有花在玩手机看视频上,也不算浪费。
今天一天的效率挺高的,一上午把除了单词以外的其他目标都完成了。心里有点小雀跃。原本算着按照计划,想要各科过完一轮要至少一个半月的时间,但如果能像今天这样,应该还是能提前的。
回想起前面有一天,心情非常焦灼,静不下来,觉得心口堵着。对比起来,现在这样已经好很多了。还是应该给那些真实的情绪一点空间让它们释放一下,放够了风,也就不再叫嚣了。
2
今天看了一本新书,《活下去的理由》,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记录自己心路历程的书,发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里面的一段话:
如果确实像叔本华说的,“为了和其他人一样,我们失掉了四分之三的自己。”爱就是重新找回那四分之三自己的方式。找回童年就已失去的那份自由。也许,爱就是找到那个可以在他身边做古怪自己的人。
书的前言里说,虽然我们是人,是重视隐私的物种,但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不必永远羞耻,把它讲出来,甚至读出来、写下来,这会让我们获得解脱。
我最近没怎么在简书上写东西了,大部分在日记里写。其实还是很纠结的。因为这两者给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在简书上写,属于一种公开的平台,我觉得我写了,有人看了,这件事情可以说是不再是我自己闷在心里独自发酵了。于是有一些被看到被理解的感觉。但有时会纠结于一些世俗功利的东西,比如会纠结阅读量、点赞,纠结日更,另外,也会碍于面子会偏离一些真实。
在日记本上写,更加真实,真实地书写的动作;真实的甚至有些偏激、消极的感受,甚至有一些对人对事的主观评价。但又好像缺少了倾诉的性质,没有共鸣。还有一个简单的原因,手写其实很费时间。
而两个载体的来回切换,让我觉得保存这些文字很麻烦。
纠结呀,可能还是需要这种来回的切换吧,不同的心境下,用不同的方式。
3
现在看的,是刚开始生病的阶段。
我想死。不,这么说不太准确,我不想死,我只是不想活着。
这句话具化了我的一些感受。说想死吧,很清楚知道,并不想。可又不是很想活着。
但愿我从未出生。
4
小冯同学过来一起复习了。我和她不太熟,从她来到到现在,也没说几句话。她刚来那天,还有另外一个和她相熟的高中同学一起过来,我过去打了招呼说了几句话,觉得场面有些尴尬,毕竟本来也不太熟,再加上很久没有见面。于是聊完我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现在也没有多少想要熟捻起来的兴趣。大概是这段时间复习有点累。
我应该是有轻微的社恐的,我这么觉得。心境好的时候,会积极地想去和不熟的人熟捻起来,但心境不好的时候,就什么努力也不想做。
还是和自己待着最自在。
但不可避免又会有不少失落。有了热闹的对比,原本令自己舒服的独处,就有些变味儿了。
愈发觉得,我是一个很容易“冷场”的人,可想要故意引起热闹的时候,自己说话的方式和语气让自己觉得虚假。这也是因为高度敏感吗?
5
吃完晚饭,默默吃了一个石榴。我好像有短时间没有吃过石榴了。平时不会主动去买的,所以对这种水果,我应该是中立态度的。
我很认真地吃了一个石榴。虽然石榴籽并不红,但挺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