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

语文分享教学·39

2018-08-02  本文已影响17人  洪丰乔

6.6合作探究——语文分享教学的共进之路

新课标要求:“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结果应该切合实际,不能盲目拔高目标。”“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笔者认为,合作是群体探究的前提。在班级授课制下,合作是探究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要想走向深度和广度,合作必不可少。合作不仅指生生合作,也指师生合作,而且要教师配合学生合作学习。既然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天才,那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非常有可能、有必要。就像新课标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但是对于合作探究,说起来容易,实行起来很难。特别是合作探究的过程难以驾驭。弄不好就会流于形式,造成你方唱罢我登场,好看不实在。在实施语文分享教学中,笔者总结出合作探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会欣赏。“我们不一定喜欢自己赏识的人,但我们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合作分享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以赏识为前提的倾听技巧,他们就能拥有更多更大的收获。”很多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生怕自己出错而让别人瞧不起,特别是遭到老师的白眼。既然语文提倡个性化阅读,语文分享教学提倡个性化教学,那么我们就要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理解和发言,我们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带着赏识的眼光,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见解都很独特,都很别致。而且在相互欣赏中,我们会获得幸福,获得享受。

第二,善于引导。善于发现学生的独到见解,而且及时发扬光大,向其他同学及时“引荐”。这样特别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三,科学分工。合作学习不仅是语文学科追求的价值,也是所有学科应该追求的价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有明确的分工,有共同的任务,从而互助学习。其实,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合作,讲究合作,就是因为我们社会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合作是必然趋势。可以说,在学生时代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既是学习本身的需要,也是为以后走上社会作铺垫。一般说来,合作学习分工有以下要求:第一先组建小群体,再大集体。在群体中,既可以同质相构,也可异质相构。具体情况要看任务而定。在群体中,合作完成后,再到大的集体——班级,甚至到学校。第二群体有共同的任务,而且在这任务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担当一些任务,在合作中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难题时,协商沟通,在群体加工后,再相互共同评估,这样,既可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也可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合作精神。

第四,分配合作项目。如组织学习资源,探究与解答课题,互动练习,检查、评改作业,监控学业,规划设计课业,生活与思想互相关心等等。

第五,明确方向。虽然说语文提倡个性化阅读,但是也不是把学生当成脱缰的野马,任由他们毫无目的地驰骋。因此我们老师最好明确方向。比如我们学生一般都善于在散文、小说中有所发现,但是对于科普类文章,他们往往就会无的放矢了。怎么办呢?此时我们最好为他们指明方向。如针对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科普文,我们老师最好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在语言上,求其准确性;在意识上,求其科学性;在内容上,求其人文性;在行文上,求其逻辑性;在课外活动上鼓励他们延伸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特别是对学理科的学生,更是要引导他们把科普引入自己的慧眼。

研究性学习,侧重于指向个性的发展,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天然具有作为人的本性的探究和创造发现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对于个体个性的健全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当好导演加演员,合作探究就一定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收的果实。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问题情境场,善于抛出问题,再以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探究中,每个参与者有一种主体身份和强烈的责任感,为共同体贡献自己的智慧,他们为别人的灵感和创见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在分享共同体成果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合作探究的营造是教师的首要责任,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组织和安排课堂的形态,比如座位的安排、合作小组的安排、话题的引导和设计、制度的商定等方面都应起重要的作用。在合作进行的过程中,教师更要以自己的热情和适当的介入来使合作探究处于一种动态的、活跃的和不断的提升之中。同时要有及时有效的评价,只是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作为评价的重点。要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

杜威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指出,学生可以教学生,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源头。探究学习需要问题空间。“分享教学论认为语文课堂的对话更要特别注意设置主题,特别注意倾听。没有主题,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没有分享,没有课堂。”在笔者的语文课堂上,合作探究始终伴随于教学,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在分享中完美解决。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分享《鸿门宴》时,我们就是一起合作探究项伯的性格特征——项伯究竟是不是“叛徒”。要知道很多同学对当下的诸如《潜伏》之类的“谍战戏”很感兴趣。此问题一抛出来,同学们热情高涨。由于在很多教辅资料中,把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项伯与曹无伤等进行对比,项伯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叛徒”。果真如此吗?项伯为什么要做叛徒呢?有必要吗?还是我们理解有误呢?非常有探究分享的必要。我们先是分组讨论。在学习组长的主持下,由小组秘书负责记录,后由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言交流。在形成整体结论之前,还要允许个人发言补充,“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答案但求个性化、合理化,不求唯一化、标准化。笔者先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题目加以引导: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why?烛之武怎样退秦师——how?烛之武退了秦师有何结果——what?此点拨一抛出,马上就有人说分析一个人办事要看其动机,有人补充说还要看其过程,有人补充说更要看其结果?于是乎同学们又纷纷转向分析项伯的“叛徒”动机、过程和结果。

大家一起合作,一起共勉,最终形成了:在动机上,项伯没有做特务的必要,最多只是去报恩——报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足见其知恩必报的大丈夫性格;在过程中,项伯只是和刘邦结为“亲家”,此类和亲结拜,古代是寻常事;在结果上,刘邦避免了鸿门宴上的被杀。虽然“鸿门宴”被看做楚汉战争的开端,也为项羽的失败埋下伏笔。但是我们知道项羽的失败原因是很多的,但就是很难找到与项伯此次在鸿门宴的前后表现有关。如此这样,恐怕很难得出项伯就是“叛徒”。

当然也有同学就是认为项伯就是叛徒,而且言之有理。但是这没关系,在语文分享教学中,我们就是要在平等中对话,让每位同学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次合作探究中,一是顾及了同学们的兴趣;二是由课本的《烛之武退秦师》中引出;三是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所谈论,也有话语可说;四是让同学们知道语文就是非常精彩,只要你能开动脑筋,自圆其说,就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此等等,语文分享教学,快乐无比!只要平等,互为尊重,就会在合作探究中而让师生共鸣、生生共鸣和生本共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