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这么辛苦,为什么赚不到钱?
这几年,出租车真是越来越难跑,出租车司机每天辛苦十几个小时,却没多少收入。不少城市都出现过出租车司机停运,抗议他们眼中的问题——费用高涨、收入减少,以及打车软件引发的竞争。造成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长期以来,出租车号被公司垄断,行业发展畸形:车辆长期不增加,加剧打车难;高额份子钱一本万利,而司机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出租车领域改革势在必行,市场的事,应让市场说了算。”
出租车承载着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基于公共福利安全、稳定的考虑,同时为保证多数消费者可获得出租车服务,于是产生了政府对出租车市场的三类管制:数量管制、价格管制、服务和安全标准管制。政府管制的初衷是稳定出租车的公共服务职能,但管制的负面效果也随之而来。由于出租车实施行政审批的特许经营,只有少部分出租车公司能获得经营权,因此行业垄断逐步形成。相比占有垄断经营权的出租车公司,个体出租司机只能被动接受高额的“份子钱”。
出租车牌照的稀缺及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其价格一路攀升,但是,政府没有分享到高额的垄断收益(少数通过拍卖方式发放出租车牌照的地方政府例外),于是无法转化为公共福利;其次,由于价格管制和随牌照价格上涨,出租车司机“份子钱”也随之上升,造成司机辛苦却赚不到钱,乘客嫌打车贵,而充当政府与司机“中间人”的出租车公司因为行业垄断,攫取了大部分利润,司机和乘客却都成为垄断收益最后的买单者。
此前,虽然人们早已指出出租车行业垄断带来的种种问题,但出租车行业改革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多就是降一降燃油附加费,或象征性地减一点“份子钱”。这样的小打小闹,离人们期待的出租车行业的根本改革还有很远。其实,出租车行业改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和艰难,难就难在既得利益者从中阻碍,而政府部门又对既得利益者太过迁就和忍让。
由于出租车对于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以出租车公司为代表,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它们利用其影响力让政府维持甚至进一步巩固其垄断地位,出现了被管制者要求加强管制的反市场现象。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张国华指出,“出租车管制的改革虽然可能涉及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及多方主体,实操上面临各种阻碍与困难,但一定要坚持顺应市场规律、减少行业垄断的方向上不动摇,而非反其道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