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黄金的故事……

2022-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薛宝钗的冷香丸

      说起中世纪,大众的第一印象多是“黑暗时代”。虽然这个说法有些类似偏激的谬论,但这是因为中世纪给人的印象除了肮脏、黑死病、野蛮,就是神学、女巫、迷信、愚昧这些负面词汇。

      这一时期,西罗马帝国早已灭亡,欧洲领主都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频繁的战争导致了生产力发展停滞,到处都是混乱而无序。因此,中世纪的文明发展进程是极为缓慢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世纪一千年的宗教与货币(尤其黄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有贵族、骑士与平民都要为教皇的钱包让路。但由于这一时期的货币多如牛毛,光搞清楚各种货币的名称就是一项十分令人头痛的工作。

      在《货币文化史: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一书中,将中世纪时市场流通的货币种类、名称、功能及流通范围做了一个详细的梳理与概述,从中我们会看到,由于教会对黄金的追逐,这一时期的黄金作为绝对的硬通货,尽管在流通过程中不是万能的,但仍然被认为是整个中世纪货币体系的核心,令无数人趋之若鹜。

      我们时常会在与中世纪相关的书籍或纪录片中看到“第纳尔”这种银币。作为货币单位,其使用率和知名度都远高于同时期其他货币。

      中世纪初期,货币的发展深受西罗马统治时期货币体系的影响。虽然这种银币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就是贬值很厉害,尤其通胀时期。

      不可否认的是,彼时整个地中海流域都把第纳尔奉为货币的代名词,后来的中东国家也把第纳尔视为财富的象征,甚至用第纳尔替代了罗马金币。

      在最古早的第纳尔金币上,将罗马帝国皇帝的头像直接换成了哈里发的头像,后来则换成了宗教文字。在弗洛林和杜卡特出现之前,第纳尔一直承担着货币流通的重任,尽管不同时期的第纳尔金币购买力不等,但其币值相对还是比较大的,只有在大宗交易时才会使用。

      及至中世纪后期,弗洛林和杜卡特金币取代第纳尔成为了地中海地区最重要的货币,在各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二者在重量上与减重后的第纳尔差不多,都在4克多一点)。

      16世纪中世纪结束时,环地中海地区每年的贸易总值达到了惊人的6000万杜卡特。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须知,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中海地区居民GDP也就只有十个左右杜卡特,同一时期,以海上贸易闻名遐迩的威尼斯所有地产价值也只不过是1000万杜卡特。

      相信许多人对于中世纪商人的想象应追溯到莎士比亚创作的讽刺性喜剧《威尼斯商人》,该戏剧的主题是宣扬仁爱、歌颂友谊和高尚的爱情,同时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也不无讽刺,深刻传达了莎翁对于中世纪的资产阶级在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上的人文主义思想。

      事实上,中世纪的宗教与货币之间的紧密联系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尤其教会对于黄金这种硬通货的热切追逐。

      得益于意大利人尤其威尼斯商人的大量贸易往来,为当时的西欧资本市场赢得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这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是,中世纪教皇对于财富的压榨,导致了以黄金为代表的、本应用于生产的各种资本极其匮乏,尽管欧洲自新航路开辟之后的黄金储量殊为丰富,但多被教会强行征用,没有市场流通就导致了资本无法实现再生产。

      在这种矛盾之下,资本阶级掀起一系列反神权运动,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首当其中。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