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年华的环球漂流记你眼中的香港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奔腾都市的悠然风景——一个外乡人眼中的香港电车

2015-11-15  本文已影响402人  雪国年华

香港的电车,坐起来并不太舒服:车身极为挤迫,中间的走道只容一人站立。人多的时候想下车,基本上就要从肉海中杀出一条血路。车厢也没有空调,夏天时自然闷热难耐,再加上和各国人等挤在一起,车里是怎样的味道当然可想而知。除此之外,大概是因为设备太老,车辆行驶途中常常一晃一晃,咣当咣当的声响不绝于耳,这样的"背景音乐"显然也很难让人愉悦。但是最要命的还是它的速度——真是太慢了。轨道交通,不能超车,前车降了速,后车只能等着。要是前车趴了窝,那大家统统都走不了。哦对了,红灯亮的时候一样不能行车哦。一条电车线,站点密密麻麻,差不多每250米就有一个。有这么多站要停,车速肯定是快不了。但凡对交通时间有一点要求,你都千万别坐电车。看着身边的车流在缓缓蠕动的电车旁呼啸而过,心里头的感觉估计只有欲哭无泪可以形容吧。

电车通行效率不高,占的地方却并不少。在港岛北的交通干道上,电车生生占去两条行车线。在天桥上看着晚高峰吓人的车流,有时候就会突发奇想:要是把电车道拆了,交通堵塞的状况会不会有所改善?实际上,已经有人把这个想法提出来了。根据提案的那位规划师的观点,港岛北岸既有地铁又有公车,拆掉电车对交通并没有什么大影响。况且让出了两条行车线,交通效率还能提高哩。不过,这个提案一经提出便收到不少反对。笔者虽不是港人,但对这个提议同样心存异议。在笔者看来,电车在香港,确实是个独特的存在。拆掉那四根铁轨,对这座城市,对这城市里很多人,恐怕都是得不偿失。

奔腾都市的悠然风景——一个外乡人眼中的香港电车

电车。她慢慢悠悠地来往于港岛最西端的坚尼地城和东边的筲箕湾。探看窗外,现代化城市的人流车流奔腾不休。香港人一贯讲究效率,步速都比别的地方快一倍。有一次带着一个朋友逛街,笔者步速如常,朋友一路小跑。你走路什么时候变这么快了,朋友瞪大了眼睛问。直到那时笔者才意识到香港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现代生活,压力山大,每一天都必须拼尽全力,没法放慢速度。但只要进入了电车车厢,时空便一下子不一样了。电车是永远快不起来的,你只能去适应她的慢节奏。因为慢,人倒也多了几分耐心,可以仔细地端详街边鳞次栉比的招牌,说说笑笑的菲佣,还有躲在巷子里一个人抽烟的后厨小工。就这样,熙熙攘攘的街市不再是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而变成了窗外次第展开、生动活泼的卷轴画卷。那些小小的细节,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画面,只有坐在电车里才能慢慢欣赏。在街上恐怕是不容易做到这一点的——香港的便道太窄,行人太多,想停下来,只怕人流都不会允许的。

所以说,想要充分感受港岛街市之美,坐电车绝对是不二的选择。如果想在香港搞一个有个性的趴体,那就去电车公司租辆电车吧。租两个小时,价格也就三千多港币,成本并不高。想象一下——一群好朋友坐上电车,爬到车厢上层的敞篷空间,随着电车一起在香港的街巷里穿梭。一边吃吃喝喝,一边感受着摩天大楼在身边擦过,扒着栏杆往下看,道路两边的滚滚红尘扑面而来、尽收眼底。用大片镜头一样的视角审视摩登的城市,绝对是不容错过的新鲜体验。

对游客而言,电车是带他们尽览香港街市风情的好帮手。对于本地人而言,电车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没错,电车确实是太慢,慢到笔者很多时候都不想去搭。但是,如果你的目的地离地铁站有段距离,那电车站多的好处就一下子显出来了。如果想去港岛北岸的某条小街,那就去坐电车吧,说不定从电车站下来走两步就到了,比起搭地铁又上又下的折腾绝对是方便许多。除此之外,电车票价低廉,全程只要两块三,这一点也足够让人心动。常有人说,现如今除了工资,什么东西都在蹭蹭涨价。对并不富裕的上班族而言,上下班的通勤费用必须得审慎计算。同样的路程下,港铁、公车、电车的票价一比,自然是电车更加经济实惠。无怪乎电车时常人满为患。尽管大家都知道电车很挤,没有空调,走得还慢,大夏天里味道还特别不好,但她就是便宜啊,光是这一点就足够让大家心甘情愿地去挤电车了。毕竟,这城市不只是那些西装革履者的舞台。这城市高度发达,光灿夺目,但她面临的贫困问题同样不容小觑。这城市有大把找不着工作的人,更有不少辛苦工作却也无法全然脱贫的人。想来,面对着向上狂奔不已的物价,电车经久不变的低廉票价也算这城市留给他们为数不多的温存吧。

奔腾都市的悠然风景——一个外乡人眼中的香港电车

坐在临街的阳台上看电车经过,总会觉得有种穿越的感觉。周遭的万物都变化得那么快,只有她的速度和票价仍旧一如既往。没错,电车确实有些疏离于这个时代的节奏了,她太老了。1904年建成后就一直运行着,港岛北岸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基本上都亲历过。刚刚建成的时候,电车基本上是贴着海岸线行走的。现在的电车线,因为填海的原因早已经完全看不见海了。刚刚建成的时候,街道两岸都还是方正正华丽丽的英式小洋楼。现如今的电车两旁,早已插满了一眼望不见顶的摩天高楼。也许只有终审法院大楼和旧中银大厦的那一段,还算是没什么变化吧。世事变化太快,唯有电车依然故我。 也正因此,电车身上的那种老味不仅因为岁月而更加醇厚,更是愈发显现出一种淡定从容的调调。历史上,电车唯一一次长时间停驶,只发生在日据香港的黑暗年代里。最近的一次局部停驶,则是占领运动期间的事情了。如此看来,缓缓运行、经年不辍的电车,倒仿佛是港岛岁月静好的一种象征了。如果连电车都要停驶了,那大概真的是有什么大事情发生了吧。

所以还是让她继续在岁月中安好地运行下去吧。

奔腾都市的悠然风景——一个外乡人眼中的香港电车

电车从过去的一头缓缓开来,在不同的年份载上我们,再徐徐开向未来。旧年月,新世代,一条电车线就可以串联起来。产生这样的感觉,还是在一次饭局上。吃饭的人里面有个在香港长大的英国老太太,说起老香港自然滔滔不绝。散席之后大家去唱歌,恰好点到了一首粤语老歌,歌曲的MV就是老香港的资料片。老太太和大家一边唱歌,一边紧盯着画面的老街景,两眼都是亮闪闪的,仿佛随时要滴下泪来。我也出神地看着那些景致——我看到了中环仅存的那几栋洋楼,我也看到了半山上招牌林立的石板街。但对于更多的图景,我依旧觉得陌生。我记忆中的香港是没有成片成片的小洋楼的,维多利亚港也不应该有这么宽。 我眼中的香港,从来都是筷子一样的高楼组成的水泥森林。而眼下的画面却分明地提醒我们,六十年代的香港还并不是这样的。换句话说, 香港变成摩登都市的时间,充其量也不超过四十年。四十年,相较于香港一百五十余年的开埠史而言也并不算太长。

而我们居然已经快要忘掉她之前的模样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辆电车从画面中出现。多亏了画面中电车轨道,我总算可以在画面中分清哪是哪了。历史的影像开始和现实的记忆,就这么着产生了连接。

没办法,人总是太容易忘却,所以天生对往事有种隔离感。即便是再详细的文字和影像记录,因为缺乏最直观的感官体验,恐怕也很难完全复原旧时候的样貌。大概只有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老物件可以真正做到这一点。来到它们身边,从感官上再次获得与过去一样的鲜活体验。唯其如此,过去的一切才能真正活灵活现地重现在眼前。

说到这又想起一件事。曾经带一位家里的亲戚搭香港电车。刚一坐下,亲戚就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起来小时候在家乡坐电车的趣事了。那可真的是陈年旧事了——那座城市的电车轨道,七十年代就已经拆掉了。而关于自己小时候搭电车的事情,这么多年来这位亲戚也是第一次提起来。真的是好长时间不坐电车了呢,她说。

于是就在这摇篮的一般的晃荡中,我们俩一步一步地淌入记忆的河水,被洪流不由分说地推回到温暖柔软的旧时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