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清晨的早班车上,总能看见一些穿校服的中学生捧着单词本,像雏鸟啄食般专注。路过单位里的公告栏时,经常能看到一些科技小发明,在看到那些相关信息时,我时常会陷入沉思,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逐渐拉大,应该就在平时如何对待自己的时间。
看一下身边的人,好像没有几个人在专注学习这件事情,更多的是在做着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果照这样的进度过完一生,更多的是随波逐流,随波逐流的人生,更多的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人生方式,对于一个心中有理想的人,很有可能就不是一种理想的人生。
当然,有些时候,望着天空发呆,除了是无事可做之外,还有一种出神是发散思维,天马行空的出神,也是创意的源泉。很多时候,都是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无法把那些道理融入到具体的行为中。
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这一句话看似简单,真正做起来的时候,会发现会有你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首先是面对的生活场景不允许你坐这样的事情,其次是个人的感受与体验会影响到具体行为,第三点是对所做的事情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用通俗的话讲,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
某个角度来看,人的行为会受到一些情绪及体验的影响,比如说在学习中遇到干扰,或者是一些风凉话,更或者受到群体的排斥,一些外部不友好因素,都会影响到学习这个行为。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着一个个终身学习者的人设。
看一下身旁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也会在自己的手机备忘录里抄录着一些精彩的段落和箴言,或者是产品代码——原来学习这件事,从未因毕业证书的颁发而终止。事实证明,学校里的毕业证书只是校园生活的结束,在生活中的学习从离开校园时的那一刻已经开始。
邻院经营早餐铺的王姨让我对"学习"有了新的理解。五十多岁的她,刚接手小店时,她连智能手机都不会操作,现在却能用电子支付系统分析客流量。当她把自制的小程序展示给我看时,眼角的细纹里漾着少女般的光彩。油锅腾起的热气中,我忽然明白:生活的油盐酱醋茶里,藏着最生动的课堂。
公司新分来的一批实习生,让我想起初入职场的自己。他们在工作中总会问这问那,不厌其烦,一些有心的实习生,更是在午休时偷偷啃者专业的教材,像松鼠囤积过冬的松果。直到有一天,单位里的服务器突发故障,那个被主管训斥过的年轻人,用自学的代码解开了困住整个部门的技术死结。看着他涨红的脸和发亮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知识在他的血肉里抽枝拔叶。
邻居张师傅原来的个司机,退休后报名了老年大学。上周遇见他居然捧着《西方美术史》去上课,呢子大衣口袋里露出半截素描铅笔。有一次去他家里,那黄昏的光线里,他的银发与画纸同样雪白,炭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竟比年轻时在驾驶台前更显专业。
在一些深夜加班的写字楼里,总有几个窗口倔强地亮着。隔着玻璃会有人影晃动,那些思考与探讨中的互动,有人对着一摞证书教材抓耳挠腮,有人在慕课视频前频频点头。这座城市的天际线由无数这样的光点连缀而成,每个光点都在诉说:所谓成长,不过是把"我做不到"的叹息,锻造成"再试一次"的勇气。
不待窗台上的绿萝又抽新芽时,我拾起了搁置多年的英语。在课件的留言区里面,不时会有各种职业的声音,那些读英语的声音,虽然不是很专业,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显示出来一种终身学习者的影子,这其中不乏穿工装的厨师、戴老花镜的奶奶,朗读声在暗夜里响起,身处其中的自己忽然懂得:成长的真谛,不在于抵达某个终点,而在于永远保持出发的勇气。就像此刻地铁窗外掠过的城市灯火,每一盏都在奔赴新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