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团炮兵营

诗了个唐·可别贪玩

2018-10-15  本文已影响119人  刀客特唬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意为:今天一大早,就听见小魏在唱信乐团的《离歌》。(这破锣嗓子飙高音,把我吵得呀,哎呀呀!)四下一看,今年的第一场微霜,早已在昨夜弥漫了河岸。小魏呀,如此深秋,你远游入京必定一路寂寞凄凉,老夫很是同情啊。想必那鸿雁声声入耳,你肯定愁得不忍去听吧。云山莽莽,本就辽旷难行,何况你是跋涉为客,更是步履惟艰啊。等你到了潼关的时候,那萧条的树木,愈发会让你觉得寒凉逼近。那时的长安城,一到黄昏,万籁寂寥,便会传来一阵紧似一阵的捣衣声,甚是令人感慨啊。小魏啊,到了长安,不要去光顾那些酒吧、夜店、养生会所什么的;要努力上进,莫要辜负这大好时光啊。

很多人就这首诗的遣词造句、句式手法分析过,基本都是推崇,我就不叨叨了。

其实可以把这首诗分三大块:第一句为引子,介绍作诗背景。第二三四五六句为一部分,虽然写的全是景色,但都很凄凉;意在让魏万知难而留,取消行程,是一种含蓄地挽留。最后两句是妥协与劝诫,意思是:如果老夫用五句诗都不能唬住你,那就最后送你点忠告――别贪玩儿。

这样内容的送别诗,是比较正常的。先说魏万要走,接着设想他的旅途见闻,颈联再设想他到长安之后的见闻,最后再以长者的语气劝诫一番。步步扎实,层层递进,句句都扣到离别的意象中,很老练啊。

在这里咱重点聊一聊“莫见长安行乐处”的“见”字。因为这个字可以印证李颀和魏万的信仰。

既然这句诗意在劝诫,李颀完全可以把“见”字换成“向”、“入”、“念”、“恋”、“溺”等字,其劝诫之意也差不多,但他没这么做,而是告诉魏万:那长安的行乐之所在,你最好看都别看。

为什么?

李颀和魏万都信奉道教,而道教的根本经典《道德经》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便是隐居修道的李颀,在劝诫好道的魏万时,非要用“见”字的原因吧。

说说这位魏万吧。

这家伙可了不得,是个传奇人物。此人有才,而且志趣不凡,颇好道术,早年隐居王屋山(离颖阳不远),和喜欢炼丹的李颀成了忘年交。诗中,他告别李颀,远赴长安,也不知所为何事。大致可以猜测他是去求取功名的,或者是游学。鉴于李颀的劝诫,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的小魏还是有些道心不坚,尚有“行乐”的念头。年轻人嘛,谁不想去花花世界里快活两把,反正有大把时光。

他到长安之后行没行乐?行的什么乐?几时回的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许多年以后,大约天宝十三年(754)。(那时李颀已然谢世)魏万从河南登封(颖阳所在地)出发,经山东兖州,到河南商丘,再赴江苏,最后到了天台山,耗时半年多,全程三千多里,只为见一个人。见了那人以后,魏万又陪他游秦淮,逛南京。

那人很是感慨,就将自己的诗稿交付给魏万,托他整理付梓。那人还预言魏万必会闻名天下,并打算将自己的晚年和儿子托付给魏万。最后离别时,那人写了有史以来最长的送别诗为魏万送行,即《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那人,就是李白。

六年以后,即肃宗上元元年(760),魏万再入长安,进士及第。那一年,杜甫在成都建了草堂,高适当了蜀州刺史。

第二年(761),王维去世。

第三年(762),李白去世。

不久,魏万将李白所赠诗稿和以前在山西运城所得的李白遗稿加以整理,并写了流传至今的《李翰林集序》。

魏万,又名魏炎,最后更名魏颢,号王屋山人,大唐隐士,大唐进士,李颀的朋友,李白的粉丝,有些许诗文传世。

“此亦牛人也乎哉?”

我曰:“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