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输入输出
【日精进217天】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思想,言辞,行动,习惯,性格,命运。
思维,行动,结果三角框架。
思维,一个是天生具有的一些思维,比如科学思维,感性或理性思维等,另一个决定思维的是输入。
输入决定输出,决定思维的走向,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不是金钱也不是时间,是注意力,人的注意力对输入的投入决定了思想。
所以学什么很重要,跟什么人学更重要,这些都决定了输入质量的高低。
在连岳公众号看到一个小故事如下: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的更底层的东西,那就是爱,对孩子的爱,为了家庭越过越好,激发了人最原始的动力。
另外云南大理我也去过,那边的一个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很多地方确实都比较穷,这个读者生活了三十多年然后走出来打拼确实不容易。
有很多的阻力,但感觉更多的还是爱的动力,遭遇焦虑不安恐惧等但依然奋发向前,一步一步往前走,满怀希望向前看。
北大心理学硕士武志红老师称自己是一个半职业码字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都相信大部分都体验过灵感迸发行云流水的写作快感。
持续写作的人必定也知道这样的场景确实太少了,原因还是输入的积累太少,都知道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相处决定紧密度。
经常码字的人对时间都投入,其实和“输入”的相处也是需要关系的,相处越长感情越深关系越好。
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联系,如何处好和文字的关系,天天想着天天读着,天天写着……想尽一切办法和文字去打交道,听说读写基本都可以用到则足矣。
武志红老师对心理挖掘的程度确实挺深的,上面图片内容,让我感悟到对心的淬炼需要耐力和投入,同时对外部世界的“诱惑”或“破坏”需要一定的抵抗力。
关键就是三个字“做自己”,你想要的东西尽可能去投入,有一个词“定投”用在这里恰到好处,因为投入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可能是一两年甚至一二十年的事情。
不断投入,等待水到渠成的那一天,投入的过程不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你还需要寻求外部世界的反馈,通过反馈去内观自己的世界。
外部的结果与内心的感觉如何,都需要自己去感知,再调整行动,又回到思维—行动—结果这个三角框架来。
自己做的任意一件事去套,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然后改进继续形成正循环。
这个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自己想做的某件事可能会受到一些阻力,比如父母伴侣等。
写到这里,那么未来成家还是需要找一个共同成长的人,必定与双方父母分开住,减少常见的婆媳矛盾。
好像想多了,大概率是存在的,大部分人都有“巨婴”心理,我自己也有,捂脸!
但相信内心的“巨婴”会长大的,加油吧!
扫码加入007一起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