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st前世今生:不仅是智能家庭【转载】
2014年04月30日10:22来源:搜狐IT作者:Bugeng
今年年初,Google 以32亿美金的天价对智能硬件公司 Nest®Labs, inc. 完成了收购。消息一出,举世皆惊:当时的 Nest 已经在筹备D轮融资,但都没有完成,直接就被 Google 拿下了;价格如此之高,且全部为现金。无论如何,这对智能硬件、物联网、智能家居、大数据等方面来说,都是利好消息。现在,距离收购的声明已经过去了一个季度,让我们来看一下,收购前后的故事。
Tony Fadell
2
要谈及 Nest,我们必须先谈及他的创始人,号称苹果 iPod 之父的Anthony Michael “Tony” Fadell。事实上,从高中时,他就已经开始自主创业了,成立了一家名叫 Quality Computer 的公司,并在朋友自家的地下室里为 Apple II 制作软件,销售一些硬件。不过,他的第一次做生意还要更早 –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他就和他兄弟一起从农场里进鸡蛋然后挨家挨户兜售了,顺便还占占自己不找零钱的便宜。
1987年,进入密歇根大学的他继续创业,4年后,毕业的他来到硅谷加入了 General Magic,开发手持装置等,包括了 Sony 的 MagicLink 和摩托罗拉的 Envoy。95年,他加入飞利浦公司,并担任公司副总裁,制作了一些基于 Windows CE 的 装备,包括飞利浦的 Velo 和 Nino PDA。之后,他进入 Fuse System 公司,但在2001年倒闭。
同时在这一年,他和苹果结缘。当时的他已经有了10年的电子设备经验,自认为今后做的东西也会是和之前做过的 PDA 类设备相关,但苹果的人给他展示了 iTunes,并希望他能制作出一个搭配 iTunes 的 Mp3 播放器,来取代当时市面上很难用的类似产品。于是,他花了六周时间做出了几个样品,搭配了不同的配置、价格以及电池等,共三个方案 – 当然只有一种是最好的,但这样做是为了显示他自己已经考虑过所有可能性。又过了六周,他向乔布斯展示了他的模型和方案,并基本上马上得到了认可。拿到苹果批准的资源资金后,花了七个月时间,Fadell 的第一批 iPod 出货了。之后,他也在一直在苹果内专门负责iPod的制作,在08年离职前,总共打造了18款不同版本的iPod。
2
带着妻子离开苹果后,他和家人旅行了一年。之后,他在加州的塔霍湖开始打造自己的节能绿色环保智能屋,喜爱动手的他被温度调节器郁闷到了。这个玩意儿又丑又难用,设计不合理,极度不人性,到底有没用?他觉得,自己活了40年了,身边所有的东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 除了这个横亘在他眼前的温度控制器。可供改进的地方太多了,他决定自己干。
于是找了Matt Rogers,于2010年5月在帕洛阿尔托的一个车库里一起创办了 Nest Labs, Inc. 并马上开始重新设计制作温度调节器。2011年正式开售,一炮打响,并在去年在产品线中加入了烟雾警报器。
近距离观察 Nest
1
其实 Fadell 制作温度控制器的初衷,仅仅是基于自己的使用想法。对于技术型公司来说,最核心的,永远应该是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那些让自己和他人烦恼甚至痛苦的问题。现在国内各种智能手表、手环能干嘛呢?最后还是得等到大公司出来收场,制定标准和游戏规则。这些初心是要噱头骗风投的公司,肯定走不远。
Tony Fadell 希望将一切弄明白。他发现,这个几乎主宰了人们居住感受的关键物品,控制了人们50%-60%的能源账单份额 –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它们难看又难用,质量也得不到保障。Fadell 想,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 而当他瞄准之后,他发现了这里面极大的空间,无论是硬件本身革新的空间,还有商业模式的空间。
硬件本身来说,市面上存在不能编程和可以编程的温控器,不能编程的就不用说了,可以编程的数码温控器市面上比较出名的有 Honeywell 的 Vision Pro 以及 3M 的 Filtrete 等,但都不好用,不够美观,同时在编辑、定时调温等方面的体验让人非常困扰。
作为有家室、结了婚的 Tony Fadell 来说,他明白,在家里除了自己这种极客之外还会有老人和小孩 – 而你不可能指望着这些人来进行复杂的程序编辑和调温。调温器一定要简洁,要秉持苹果的一贯传统 – 让婴儿凭着本能也能学会使用 – 至少这是尽量需要去接近的目标。简单的用遥控增温降温大家都是能够接受的,于是 Tony 打算通过这种方式来让温控器进行自动编程 – 也就是自我学习。很快,这个功能就成为了 Nest 定下来的目标,并同技术副总裁 Toky Matsuoka 一起探索人工智能方面在这上面的应用。
1
作为机器人、人工智能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Yoky Matsuoka 崇尚中国的阴阳,并将阴阳应用在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这两个方面上,认为这两个方面是此消彼长互补的,并在温控器的学习智能方面得到了完美体现。比如,她认为有的东西是不应该让机器人去学习的,人类不一定能接受,接受了也不会对人类的生活更好 – 温控器最初的自动算法是简单粗暴的感应人的存在,不存在就关闭调整温度,存在就开启 – 但是测试人员们很快觉得不舒适,认为这个温控器正在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于是她调整算法,让 Nest 从主动调节温度的方式成为一个被教育者 – 最开始的一周需要使用者调整温度,自己来定义温度,一周以后 Nest 就基本上记住了人的作息以及一些偏差,配合自己的感应器感应家中是否有人,将这些综合起来利用自己的算法进行最终调整。
这就是人学习机器与机器学习人的配合,在人工智能中,回到根本去了解人们如何学习应对各种情况的过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应对接下来的问题:能源节约。和一般的初创公司走一步看一步不同,Tony Fadell 一开始就有着这个愿景:和电力公司合作,为家庭节约能源。在实际中,他把这项计划称之为 Rush Hour Rewards。
每年夏天最热的那么几天,所有人会同时打开空调,而这会对电网造成极大的压力,这种时期局部限电甚至断电都有可能发生。一部分发电机只有在这一到两周的时间内是运作的,然后全年待休。但是平时的建设费、维护费用呢?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呗。
事实上,这有着愈演愈烈之势,为了应对高峰用电,可能每过几年就需要修建新的电站,而这些平时会闲置的电站占总电站的比重已经高达10%,并且还在增加中。每年美国的电力公司会支出100亿美金作各类活动来让居民正常用电、节约用电,但一般是通过礼品赠送回馈的方式来进行。于是,Nest 同这些电力公司合作,将这笔资金调用出来进行现金反馈,用户只需加入Rush Hour Rewards即可,并不需要进行额外调整。
1
总的来讲,这项技术就是将所有参加了计划的用户整合在一起,在用电高峰时段分开用电,错开时间,而其错开的方式有几种,取决于温度控制器在用户家中习得的作息方式,比如在夏天高峰时段让你家里的温度升高几度,或者在高峰期前进行预降温,最终造成的温度波动幅度在2度上下,并不会让用户明显感受到,或者造成用户的体验降低。
对于供电公司来说,他们不希望仅仅为了应付每年那么几天的时间而建立大型电站,因此支付费用来让用户节约用电相比起来划算多了。对于用户来说,不需要付出任何额外的操作或者注意力就能得到年均80-90美金的补贴,体验也没有任何明显的下降,何乐不为?而对于 Nest 来说,这种服务他们每年都可以提供,意味着在出售了硬件之后,还会有电力公司来给他们支付服务费用。据称,马上电力公司支付给他们的费用就要超过他们出售温控器带来的利润了。这,就是所谓的三赢。
因此,销量也超出了 Nest 的预期:一开始他们的目标客户是所谓的 iPhone 一代,新买房人群或新婚人群等有购买力的年轻人。但事实上波及的范围广得多:为异地的父母购买温控器的年轻人;为卖房而购买温控器的房产中介商。尽管很长一段时间温度控制器仅在北美和加拿大销售,后来也只铺到英国,但由于温度控制器是联网的,网络显示温控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产品上线半年内已经遍布超过60个国家。
集中注意力,是苹果的信条,也是 Tony Fadell 坚持不懈的点之一。这些想法与 Tony 的人脉以及 Nest 项目的理念让 Nest 吸引到了强大的人才阵容:前 iPod 与 iPhone 研发团队的软件工程师 Matt Rogers,同时也是另一位创始人;Shige Honjo,前 iPhone 的项目经理;David Sloo,前微软用户体验总监;还有运营副总裁 John Gilmore 等。
后 Google 化的 Nest
1
既然他们一直发展良好,也希望成为一个独立公司,那为什么他们要做出出售 Nest 的决定呢?
大多数的公司,最后都有两条路:要么一直独立,要么被收购。而 Google 提供的条件非常好:Nest 可以在被收购后继续独立,同时享有大公司的资源。
而就 Nest 本身,那个阶段他们的工作重心都在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方面。商品已经在全美和加拿大铺开,但是在世界各地都有所需求。这些无法满足的需求只能通过来美国直接购买的方式得到缓解。而由于温控器和地方的能源体系、安全法规、住所物业等都有所联系,简单地将控制器邮寄过去,顾客拿到手可能完全不适用。因此,根据对应销售地区来做的基础设施定制化非常有必要。此外,销售每提高一个量级,供应链、客服团队、物流等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
据 Fadell 所说,那个阶段自己的时间,有90%都花在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Google 则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 在全球各地都有的实体办公地点可以提供本地支持,大规模的扩张所需要用到的资源也能由 Google 提供;这样,有望在收购后节省 Tony Fadell 大部分的时间来让他回到他最喜欢也最在行的产品设计方面。
而这,就是让整个团队接受交易的重点 – 多数人都在大公司工作过,知道如果有大公司资源的帮助,能在规模化扩张方面加速多少。对于核心团队来说,将精力放在营销、底层建设而不是产品设计上,是及其荒谬而不划算的。既然 Google 愿意帮他们处理好杂事,让他们站在智能家居化的前沿去创造,为何不呢?
毕竟,面对另一家恒温控制器 Honeywell 的竞争乃至专利诉讼、自己迅速拉大规模导致的市场不适应,产品数量不够多样化程度极低等各种情况,接受外援以便重整军心是最好的选择。
1
在Sergey Brin的推荐之下,Google Ventures 一直都在对 Nest 进行投资。A轮的资方为Shasta Ventures和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具体数额不明,此时 Google 尚未进场。B轮资方一下变为6家,分别为Intertrust,Shasta Ventures,Google Ventures,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数额还是不明。C轮由 Google Ventures 领投,Venrock跟进,此轮 Nest 估值为8亿美金,共筹得8000万美金。D轮的初步估值为20亿,预计筹资为1.5亿美金,这些数字很快被分别调整到30亿和2亿美金;但还未完成就被 Google 以32亿美金的现金收购。
Google 的布局
0
其实对业界来说,最吃惊的一点莫过于 Google 突然发起的高价收购。有很多人极度看衰这次收购,并作出了这样的扯淡计算:32亿美金,表示 Google 需要销售3200万台温控器,且保证每台温控器的利润在100美金以上。一个刚刚成立的公司,才刚刚拿出一个半产品,值得下这么大血本么?
这种算法固然很外行,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这次收购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极高溢价的。Google 真正的原因我们固然不得而知,但是可以从某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最明显的当然是 Tony Fadell 以及整个团队的“苹果”属性。作为 iPod 之父以及参与了 iPhone 部分设计的人员之一,Tony Fadell 对于如何做出一个成功的消费级电子产品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极度成功的案例以及完整的视野 – 从内部的芯片一直到外部的包装纸,从模具的定做、厂商监督到物流、售后乃至基础设施建设,他都有过一定程度的参与,这种成功的跨界经验是 Google 非常需要的。Tony Fadell 多次提及了关于消费者同产品本身的每个接触点都是需要打磨的 – 从付款、收货到开箱、使用、售后、咨询,每一个点 (Contact Point) 都能影响到客户体验,每一个点都需要毫不马虎地对待。这些经验是苹果之所以成为世界市值第一IT公司的原因,而现在,也有可能被 Google 得到。
那么,这就会牵扯到 Google 想进入、然而却一直不能成功的市场 – 消费级电子市场。有着 Google 烙印的电子产品,没有一款特别出彩的无论是 Nexus 的手机和平板,还是 Chrome超极本;现在 Google 给予厚望的 Google Glass 也一直因为隐私和人们接受的问题而一再延后正式进入消费市场。似乎 Google 的产品,总差那么一点,击不中大众的心窝。而一个拥有着苹果基因的团队则可能改变这一切,何况这个团队已经在除了智能手机等娱乐电子产品以外的领域证明了他们的能力。
同时,大数据。数据是 Google 赖以生存的基本,而行业数据、属性单一场景明确的数据更是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虽然 Nest 一再声明他们不会将用户数据直接交付给 Google,但是显然通过一些变种的使用方式问题是不大的,比如官方推出的 Rush Hour Rewards 就是如此。同时,Nest 之后有望成为家庭信息搜集与处理平台,这在下面这一条的智能家居中会更清晰。
0
在智能家居这个方面上,微软、索尼占领客厅的方式是通过 XBox、PlayStation 为中心,并以此扩张,从娱乐的角度来推进家居智能化;苹果是占据你日常使用的设备,通过封闭生态圈将 AppleTV 强加进来,并日后逐步推出其它服务;其它人则是希望能在个人家庭的场景中通过各种方式分一杯羹 – 这也是目前智能硬件的一个思路方向。Nest 的方式呢,说巧也不巧,不巧也巧,将群众基数大、一直没有解决的麻烦却一直无人问津的恒温控制器搞定了。无论如何,这块看起来脏不溜秋的大蛋糕一直没人动,Nest 一擦,大家发现,哟,还挺漂亮。Google 在智能家居方面可能也只有 Chromecast 电视棒拿得出手但实际上也毫无特点与优势可言,甚至在亚马逊推出Fire TV后迅速被力压,因此当他们看到这么一个各方面契合的 Nest,又能充当智能家庭概念的入口,小心肝就开始跳了。
如果以 Nest 为入口,温度控制器和烟雾警报器之后,接下来可能是警报器等家庭安检系统、医疗防护系统 – Google 完全不用去和目前其它巨头们投入的那些比较轻的娱乐设备争地盘,却能慢慢将最重要的人口数据、健康数据、医疗数据统统拿到手 – 他们不需要一对一的确认对应信息,但在不违反隐私的情况下得知地区消费形态整体样本就已经够了。这样,所有的安保公司、医院、网络公司等都需要和 Google 合作 – 而这已经是 Nest 做到的事情:让能源公司与他们合作,并支付他们超过硬件利润的金额。这种生态网络一旦建立起来的话是更难被撼动的,因为你不会隔两年就去换个警报系统温控器之类。
0
从能源公司合作的层面就牵扯到 Google 在新能源、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布局。Nest 一开始的主打牌就是智能节能,而产品最近在Google Play 在线商店上线也选择了地球日,Nest 的官方 Blog也发文谈及了产品的碳平衡。具体数字方面,美国家庭能源消耗占所有方面能源消耗的10%,而这10%中一半以上被用于温度控制,剩下的才是灯光、热水、电视电脑等等。温控仪在冬天每降低一度,或者在夏天每增高一度,能转化为5%的总家庭能源节省,4度就是20%。每个家庭平均每年在空调电力方面的开销在1000-1500美金左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调整节约200-300美金 – 同时减少电力站的建设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Google 自己之前也对智能温控器有过自己的一些尝试,主要目的就在对于能源数据的检测方面,以便日后作优化用,因此 Nest 是完全符合 Google 这方面的需求的。
专利方面也不容小视。毕竟是苹果出身,Nest 明白专利的力量和必要性。去年年底,Tony Fadell 在巴黎的LeWeb大会上声称他们已经申请了超过100项专利,有200项正在审核过程中,还有200项准备申请。有可能 Nest 所具有的一些专利恰好是 Google 非常看重,或者可以用来打击对手的。
总的来讲,Nest 目前是站在物联网风口浪尖的公司 – 而作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代表,被 Google 以32亿美金收购,Google 亏不了。曾经以16亿5千万收购的 Youtube,证明了 Google 在 UGC 在线视频内容方面的眼光;曾经以5千万收购的安卓甚至被评为 Google 最成功的收购,证明了 Google 在移动领域的目光 – 好吧,摩托罗拉确实不够成功,125亿美元的收购换来的是29亿的出售,但是也许还有Project Ara可留待观察 ;广告方面的 DoubleClick、Admob 等就不用说了,Google 就是靠广告吃饭的;而在智能家居乃至物联网方向,目前在各个层面 – 名气、资历、设计、供应链、营销、服务、经验等方面能够与 Nest 一争高下的可以说几乎没有。
展望未来
0
在收购后的一个季度里,Nest 也确实如 Tony Fadell 所说,加速了营销和扩张的速度,并进入了英国市场。
紧跟着,烟雾警报器曝出 Nest Wave 功能的漏洞,并立刻停售。这,看起来不是一个好消息 – 有人称这就是智能家居的不靠谱之处,放那么多功能,什么挥手即停止警报,这下好了,有火都不警报了。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这正显示了物联网时代智能家居的优势。
不可能有人不犯错误 – 无论是传统制造商还是互联网公司。但是,传统制造商的反应速度能有多快呢?Nest 可以一个固件升级补丁 – 不说完全修复 – 也至少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确保安全的一些反应措施,最不济也能完全禁用产品;但传统制造商可能只能想办法召回、换修等办法,而在这个时间过程中,很有可能酿出一些惨剧。
此外,对于制造业从业者来说,需要一改“功能性设备无需工业设计”这种思路,在互联网时代,走量、控制成本、大单、和物业的整套合作这种偷懒的想法会分分钟被革命;传统思路里所谓的“创新”、“智能”也就仅仅是增加一个液晶面板而已,或者跟随潮流让按钮变成触摸,没有任何实际用户体验的提升,仅仅是为了应对“高端用户的需求”这种噱头做出换汤不换药的改进,同时在价格上翻个几倍 – 这种时代马上就会一去不复返了。
这次交易,将会让人重新看待智能家居市场,真正放开自己的视野,想办法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制作智能硬件,而非跟随大公司的脚步 – 无论是认为无法打入传统厂商已占据的电器市场,还是等待跟随互联网巨头先去开拓的电器市场。巨人们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当自己的产品和物联网联系更加紧密,用户体验更加良好,购买决策将从中间物业、配套设施提供商那里悄然往最终用户身上转移,传统的游戏规则会一夜之间悄然失效,而叱咤风云那么多年的电器大佬们此刻想要转型又如此困难 – 毕竟调动所有层面的资源统一思想迎战不是他们所擅长的。而部门、资源方面的平行整合、快速反应也是只有在新一代的互联网公司里才会高效存在的。
对于投资者和各类公司以及初创团队来说,这桩收购能激发这些人对于物联网、智能家居、能源消耗管理的强烈兴趣,无疑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这些方面上来。保守估计,去年年底,仅美国国内智能家居的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88亿美金,而进入物联网的基础投入 – 各种感应器、芯片等价格还在不断下降。
这是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