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缺失的攻击性

2021-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深山采药人

经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攻击性是人类与生 的本性,这一点和动物没有根本的差异。就像丛林 法则指出的,在原始丛林里,为了争夺宝贵的资源,所有的动物都会竭尽全力的攻击对方,甚至为此丢掉性命。倘若某种动物缺乏攻击 ,就必然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以说,内在的攻击性决定了你死我活的结局,也是动物必备的生存能力。

伴随着人类接受文明教育,变得知礼守节,尤其在接受儒家教育的中国,攻击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负面的词语。一个人一旦在他人眼中具有攻击性的人物,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几乎人人避之如蛇蝎。同时,一旦在生活中提到攻击性,相当多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对他人肉体,或精神上的伤害,甚至造成他人生命的消亡。因此,一旦某一个体被评价为具有攻击性,即意味 着他人给予了其负面评价,甚至是对其个人的否定。这就直接造成了人们对攻击性的恐惧,并由此压抑或否认自己的攻击性,甚至为自己的内心产生的攻击性而内疚或自责,结果就导致人类与生俱来的攻击性逐渐剥离。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证明,攻击性作为生命的基本动力,它需要表现出来,不能永远压抑在内心。过度压抑内在的攻击性的本能,而不是采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会让向外的攻击性的负能量向内产生压抑和破坏作用。 

当然,事物具有双面性。当个体的内在攻击接受现代文明教育的影响,一旦以一种正能量的形式出现,它就会成为个体奋斗与获得成就的必不可缺的驱动力。简言之,它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科学而合理地表达攻击性的竞争。

攻击性的这种正能量体现,恰恰是推动个体与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当人与生俱来的攻击性得到科学合理地表达,使之向外伸展时,它就会让个体呈现蓬勃的生命力。

所以,社会丛林中的个体,要想获得生存的机会和空间,除了提升自己的实力外,还要保持自己的攻击性,科学地利用其内在的正能量,自觉提升自己的能力,灵活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提升自己生存的智慧,手段,以及适应世界的能力,进而实现适者生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