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县萌芽文学社回不去的故乡就爱看连载

回不去的故乡(3)

2018-06-16  本文已影响111人  方素衣
回不去的故乡(3)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问,终于看到一个在地里拿着锄头锄草的壮年男子,大约和父亲差不多大的年龄,忙称呼叔叔,问回集在哪里。

那人一听我是徐州来的,问我找谁,我报了三伯的名字,他的脸顿时红得像刚出锅的大虾,忙说,小姑娘,可不敢乱喊!这就是回集了。他指着不远的村子说,往前走,看到石板桥就过桥,过了桥就是进郢子的路了。进了郢子,抬眼看到的那排房子的第三家就是了。

我按照城里的习惯说“谢谢叔叔”,他一边用毛巾擦汗,一边摆手,连声说“可不敢!可不敢!”

快到石板桥,进了村,看到一位大娘,大娘竟能唤出我的乳名。按照大娘指得路找到祖母家,大嫂正在做饭,抱着大侄女化枝的祖母听到我的声音,瞪着一双几近失明的大眼睛摸摸索索地走到我的跟前,不相信地唤着我的乳名儿,说,你怎么一个人来了?你爸妈怎么这么放心?

不知道是累的,还是怕的,我蹲在堂屋门口大哭起来。

正是吃早饭的时间,哭声惊动了许多人,他们都围了过来。原来,整个回集,只有父亲和炳华大哥在徐州成家立业,那个壮年男子知道我,比我低一辈,正经喊我“姑娘”。

在微信里和大侄子晖子说起这条路,他却说不记得,从来没有。

怎么会没有?我在微信这头急忙分辨,我小的时候,还没有你叔叔他们,回老家,走不动了,正遇到你大姑奶奶家的大老表回家,他把我放在那种口小肚子大的鼓笼子,前面挑着我,后面挑着鸡。那条道就从咱家村后过,村后还有井塘呢。

晖子说,那个井塘他记得,就在路边边,那条路是真不记得了。

五十年代末,父亲就是顺着那条道,从回集挑了一挑子柴去杨公镇卖,又用那几毛钱打了几圈麻将赢了几块钱,就跟着人去了江西,从此离开家的。

既然父亲说那条路通涡阳和合肥,在我小的时候又是大车道,一定有父亲也说不清楚的情况,我开始在网上百度。

我查长丰县志、合肥地方志、安徽地方志,都没有关于那条路的记载。

我又查了长丰地图、合肥地图、安徽地图,按着父亲说的地名往两头推测:往西,过颍上、阜阳、涡阳,可到商丘、开封,而商丘开封,元宋以前都是繁华地,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往东,过合肥,可到铜陵、宣城,正是徽商聚集地。汤王庙供奉的是商汤王,这条道极有可能自古有之,是一条官道、驿道。

这个推测在晖子那里得到验证。晖子说,以前是有驿站的。姑姑,别瞎想了,你回来,我带你好好地逛逛。

可我等不及,在手机上百度起来。这一番百度让我感慨万千,心酸得不行。

原来,在我出生的时候,地图上还没有“长丰”这个县。长丰县是1965年设立的,长丰乡原属于合肥寿县,因新中国希望新成立的县能够“长治久安、人寿年丰”而用此做了县名。2004年7月,杨公镇才划入淮南市谢家集区。如此推算,我应该是安徽合肥寿县人吧?

可是,我做淮南人已经五十多年了。一个人竟然不知道自己原籍的归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