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新版七年级语文书,去探寻那些鲜活的生命——朱自清
写在前面:
看着刚上初一的那小孩生硬地背着新版语文书的第一课: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代表作……
那些字符像一块块冰冷的印记,被强行填塞在记忆的角落。它们毫无温度,孤独地在头脑中流浪。
可是,他们不是符号,不是印记,不是铅块,而是曾经有血有肉有过无限精彩的生命。
我想让这些生命在孩子心中活起来,或悲壮,或激昂,或长歌当哭,或浩气飞扬。让那些生命之光,照亮他们的心灵。
也许有一天,在孩子迷茫困顿时,这些微光会在他们的心中亮起,他们那时会明白,原来人生这条路并不孤单。
![](https://img.haomeiwen.com/i17355492/612e9b50d141810d.jpg)
今天让我们走近第一课《春》的作者——朱自清,看那平静温暖文字背后,是近代怎样动荡的血色人生。
朱自清,我想大家都熟悉。
无论是《背影》的感人至深,还是《荷塘月色》的静谧宁静,抑或是《春》的灵动美妙,都让我们感受到佩弦文字的温厚从容,意境悠长。
可是,我们大概不知道这些淳美的文字后,竟然是中国近代最风雨飘摇的血色岁月。
少年时,辛亥革命中家庭的变故;在北京大学时的五四学生运动;清华教书时的群阀混战、日军侵华战争;颠沛流离的西南联大、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战争……
他和周树人、李叔同、金岳霖、钱穆是同事,和丰子恺、叶圣陶、朱光潜、冯友兰是挚友,和闻一多是志同道合三观一致的战友。
似乎近代所有重要的节点,重要的人物都出现在他的生命中。
01 青灯有味是儿时
1898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九),朱自清出生于海州承审官的府邸,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
说起朱自清的家谱,还有点复杂。高祖本性余,因为一次意外夫妇双双离世。曾祖被朱姓朋友收养。余家后代都改朱姓。
祖上客居,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朱自清从小就有一种沉稳,隐忍,谨慎的性格。
他出生时原名朱自华。自清,字佩弦是他到北京大学读书后,自己给自己改的名字。
五岁时,父亲职位变动,他便随父亲来到“天下三分明月夜”的烟花扬州。
语文书中说,他是扬州人,确切地说,他的祖籍是浙江绍兴,出生在连云港,在扬州长大。
因为对扬州的喜爱,朱自清在后来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他的家乡是扬州。
童年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最深最久;种种悲欢离合,回想起来最有意思。‘青灯有味是儿时’,其实不止青灯,儿时的一切都是有味的。这样看,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大概差不多罢?
——《我的家乡是扬州》
02 考入北京大学
辛亥革命爆发,扬州镇守徐宝山变身革命党人,开始借此机会大肆威胁勒索原清朝廷官吏。
朱自清祖父做了一生的官,积蓄比较富足,又因为是客籍,没有背景,便成了敲诈勒索的主要对象。
为了保家人性命,祖父捐赠大部分家财,但是也没能幸免,最后在心力交瘁中离世。父亲也因此大病一场。
这场变故让朱自清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他不仅学习勤奋努力,也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从刻板的《四书五经》,到精彩的《文心雕龙》和有趣的《聊斋异志》。少年佩弦陶醉在诗书的海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6年,朱自清考上了心中理想的学府,北京大学预科班。
预科班相当于北京大学附属高中的性质,先读两年预科班,然后再考大学本科班。考入预科班相当于踏入了北大的半个门槛。
本来没有什么把握的朱自清,却因为一项意外的政策,跳级到了北大本科班。
那时的考学还沿袭着科举的意味,仍把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猎取功名利禄的门径,因而投考法政科的多,投考文科的少。
为了解决文科生源问题,北大允许报考文科的学生免交预科毕业文凭,而以同等学历报考。
他报考了中国哲学专业,在蔡元培签名颁布的新生录取名单上,朱自清高居第一名。
03 热闹的北大
如果说北大是热闹的,不如说热闹是文化,热闹的是时代。
辛亥革命后,中国像是被破开了一个口子,大量新思潮不断涌入。
特别是从欧洲回来的蔡元培担任教育部部长后,更是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楼上的胡适穿着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侃侃而谈中国哲学史。楼下一袭蓝布长衫,头戴瓜皮帽的梁漱溟慷慨激昂地力陈儒家学说的精华要义。
胡适揶揄梁漱溟,说他连电影院都没进去过,怎么可以讲东西文化,印度哲学?
梁漱溟则说胡适根本不懂啥叫哲学,正犯着老圣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毛病。
这样热烈的气氛,这样激烈的对垒,使朱自清兴奋异常,感受到许多此前闻所未闻的东西。
而更热闹的事发生在1919年5月4日。这就是著名的“五四学生运动”。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不但没有任何福利,还要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愤怒的吼声响彻全国。
由蔡元培校长发起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北京高师、高等工专等十二所学校的学生,到天安门前游行示威。
朱自清的性格本是忠厚朴实、平和中正、少年老成。可是在国家大义面前,他却积极地走在前面。
他考上北大时,就给自己起名“佩弦”。
“佩弦”源于《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意思是说,性急之人应在身上佩戴皮条,以提醒自己增强韧劲。而性缓之人,应在身上佩戴弓弦,以警策自己紧张振奋起来。
他知道自己的性格特点,以此来勉励自己激流勇进。
少年时打下的文化基础,预科班的努力,本科的勤奋,1920年5月朱自清顺利从北大文科哲学系提前一年毕业了。
04 闹剧之外的荷塘
毕业后的朱自清先后在浙江,扬州,上海,台州等地当老师。
1925年,胡适推荐俞平伯到清华大学任教。俞平伯有事在身,推荐好友朱自清去北大任教。
而此后数十年间,他的命运便和清华紧紧联系在一起。
北洋军阀制造的3.18惨案,朱自清就在游行队伍中,直到子弹擦肩而过,看到身旁人纷纷倒下,他才意识到,这不是开枪吓唬人,而是真的杀人。
1927年,中国的政治舞台热闹非凡。
北伐军与北洋军,共产党与国民党,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革命与反革命……
悲剧、喜剧、正剧、闹剧此起彼伏,变幻无穷,血肉与枪弹齐飞,笑脸与哭脸共阴谋一色。这一切,实在令人眼花缭乱、扑朔迷离。
北京的政治局势瞬息万变。北大师长陈独秀和李大钊在上海和北京被捕被杀。他惦记上海的好友,不知道茅盾、郑振铎、叶圣陶、丰子恺他们怎么样了。
那日,朱自清怀着无可名状的烦乱心绪,信步朝离家不远的荷塘走去。
四周静极了,只有脚步踏在煤渣路上发出的轻微沙沙声。塘边亭亭的柳树,把稀疏的倩影投在密密的荷叶上,如同画上去的一般。在这无边的月色下,在这大自然的天籁中,朱自清仿佛来到了另一个天地。
这便是我们熟知的《荷塘月色》。
这场闹剧,朱自清应该是累了。他退入了书斋,潜心学术,一意教书,与现实政治愈来愈远。
中年人看透世情的超脱和无可奈何的沉默,何尝不是他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悲凉。
05 流亡大学
时间轴来到1937年。北平西南郊传来激烈的炮声,打破了清华园的宁静,也打破了中国的宁静。
日本侵华战争开始。
清华大学先是迁移到长沙,后来因战事紧张又迁移到昆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这就是著名的西南联大。
昆明的日子,可谓是专注的流亡。
日寇的飞机在天上盘旋,防空洞里,老师在专注地讲,学生在专注地听。
一面是生死,一面是期望。
1943年至1945年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来,由北到南几千里的流亡奔波,老父儿女身陷沦陷区,全家食不果腹,长子在军队中为国捐躯……这一切让朱自清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他只希望抗日战争之后,不要再起内战。不然,老百姓会再一次陷入颠沛流离的战火硝烟中。
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清华大学师生离开昆明,复原北上。
06 冲冠一怒为挚友
1946年7月,朱自清刚刚从昆明到达成都,便听到了师友闻一多遇害的消息。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举世震惊。朱自清更是悲愤莫名。
刚到清华时,他便与闻一多相识。此后数年,他们既是同事,又是好友。
闻一多和朱自清虽然性格迥然有别,一个豪爽热情,一个沉稳温厚,但是,他们在学术相互切磋,在政治观点是相互理解。
闻一多被害,让一向谦和温雅的朱自清彻底愤怒了。
已经好长时间刻意远离政治的朱自清,连续参加闻一多追悼会,连续发表纪念闻一多的文章,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在特务放出风声要捣乱会场的李公朴、闻一多的追悼会上,朱自清也毅然前往,向与会者介绍闻一多生平事迹。
他的报告,真切感人,说到精彩处,会场掌声雷动,说到动情处,台下唏嘘一片。
朱自清已有近二十年没有写新诗了,闻一多的死,使他悲愤难遏,他奋笔写下了《挽一多先生》。
闻一多留下的手稿,朱自清负责全部的编辑整理工作。
此后余生,编辑《闻一多全集》成为朱自清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他把对朋友的思念和尊重,都倾注在他的书稿上。
07 最后岁月里的坚强
闻一多被害,让朱自清的文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不再写优美静谧的散文,而是写针砭时弊的杂文。
有别于鲁迅的尖锐冷峻的“匕首与投枪”,朱自清的是一种温厚从容的独特风貌。
如李广田所说,“在这些短小精壮的文字中,无处不放射智慧的光芒,心平气和,平正通达,是严肃的,然而并不冷峻,是温和的,但也绝不柔弱”。
回到北京后,佩弦的身体,每况愈下。早年撂下胃痛的毛病,发作得日益频繁。
即便如此,他依然每天不停地伏案工作,只要能坚持,也从不躺下。
1948年的夏天来到了。
清华园里早已绿树参天,芳草如茵了。池塘里莲叶田田,荷香阵阵,大自然的一切正在欢度它们生命中最热闹最辉煌的季节。
可是,朱自清的身体却像挂霜的古藤,尽显秋意。酸水一口一口往外吐,什么东西都不能吃,体重直线下降。
6月18日,吴晗拿着一份抗议拒绝购买美国援助平价面粉的宣言来找朱自清,请他签名。
美国大力扶植日本,饱受日本迫害的中国民众对此表示强烈抗议。美国领事馆司徒雷登却揶揄,你们中国人现在吃的面粉都是我们美国施舍给你们的,你们要懂得“感恩”。
自古中国就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朱自清二话没说,毅然在宣言上签字。
现在看来,几袋面粉无足轻重,可是,在当时,物价飞涨,一包香烟要几万元,即便是朱自清这样的清华教授,也是一家人大半个月的口粮。
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向来是中国文化所崇奉的道德规范,更是朱自清立身处世的准则。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的胃病引发肾炎,救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50岁。
临终前,他的最后一句话,不是交代后事,也不是给十九年患难与共的妻子和孩子一些嘱托,而是交代家人,不要购买美国的面粉。到生命的最终,他心中所想的依然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走过朱自清的一生,像走过了整个中国近代,走过了那段最动荡的岁月。
他像一叶小舟在历史的动荡中飘摇,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他又像灯塔,稳稳地立在那里,用他的文字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那样所写: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