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化学习
准备复试的日子,感觉好多知识都不知道,好多知识点以前看过但是现在忘记了,每天都在吸收知识,每天都在遗忘,时时刻刻和遗忘作斗争。
但是这也提醒我,我们需要模式化的学习,知识要成体系,碎片化的知识很容易忘掉。
所谓模式化的学习,首先是要学通一个老师。我们学习管理学,国内最有名的教材就是复旦大学周三多老师和其他老师一起编著的《管理学原理》,我们就学透这本教材,然后再找这本书里提到的参考书籍,尽可能地去看它们的原版书。《管理学原理》已经把框架建立起来了,相当于高楼大厦打好了地基,有了整体的框架,我们要做的是追根溯源,理解这个理论怎么来的,它又是如何发展的,有什么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就是往大厦上面加门窗、电梯、能耗系统、照明系统等等,这种大厦次奥。
即使我们是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的知识,但是我知识并不是碎片化的,我们吸收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这个知识大厦上的一个部件,这样学习的知识是成体系的,也不容易忘记。
好老师有三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既谦虚又自信。
第二个标准是,好老师是π型老师,所谓π型老师,那个一横表示有广泛的涉猎,另外两竖是说最少精通两个领域,精通两个领域才能掌握不止一个领域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发现在不同的领域背后,其实是都有共同的底层思维方式存在。
第三个标准是3/3/3感受,就是一个好的老师,读他的思想,有三分之一的知识让你拍案叫绝,三分之一的知识让你似懂非懂,三分之一的知识让完全不懂。一个老师的知识如果都让你拍案叫绝,说明他比你高明不了多少,学起来价值不大,真正能让你成长的是那些你不懂的知识,学通这个老师,获得自我成长。
模式化学习第二点是要搞懂一个问题。选一个跟工作相关的问题,成为它的专家。问题导向式的学习,会让你不局限于一个学科。要解决一个问题,就要学习很多知识,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你才能打通不同的学科,形成跨学科思维。在同一个问题上建立底层思维模式,它就会告诉你,原来你对这个知识的认识是浅薄的,还没有达到探索出底层模式的层次。
模式化学习的第三点是要记好一本笔记。最好买一个方格笔记本,用手写记笔记,它比单纯的用电脑记或者不记录更能刺激大脑。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 会让你记忆更深刻,比复制粘贴更能刺激你的神经。记完笔记之后,时不时拿出来翻一下,温故而知新,并且把在不同地方学到的知识记录在同意本笔记本里,经常翻看,会让你学到的知识产生连接。
以上是我学习到的关于模式化学习的一点浅薄的知识,还需要我去实践,才能印证所学是否有效。
另外模式化学习不排斥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无论你是大块的整段时间用来学习,还是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只要你学的知识不是零碎的,你就能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