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农村生活的人说莫言的作品是靠抹黑祖国获得诺奖

2019-01-04  本文已影响7人  追随风前往心之所向

之前网上有人声称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是靠抹黑祖国而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难为这些人还费心读了莫言的大作才做的评论,今天我们就来驳斥一下这种言论。

首先,莫言的一系列小说都发表于获得诺奖之前。也就是说,莫言本人并不知道他可能因为自己的作品内容有“抹黑”自己家乡甚至祖国的倾向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青睐。也就是说,他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性。

莫言的小说《蛙》、《四十一炮》、《丰臀肥乳》等作品我都读过,有的甚至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就读过。那时候我对莫言这个笔名毫无印象,因为我不但脸盲,对名字也不敏感,经常看了书忘了作者名,看了电影忘记电影名。莫言的作品大体可以被我归类为乡土小说,和贾平凹,老村等作家的作品一样,大都以作家的故乡为地理背景。

我对他书中描写的农村生活丝毫没有排斥感,因为莫言的老家高密离我的家乡很近,语言,饮食等各种社会风俗大同小异。比如他有一篇小说描写经济困难时期的婚宴一段就非常贴近我们当地当时的真实情况,小说中提到那场农村婚宴只有两个菜:黄瓜拌油条和萝卜拌油条。他们喝的喜酒是散装地瓜酒,但是当时的农村没有足够大的干净容器,所以他们用生产队里盛氨水的大桶将酒打回来的,所以酒水中有一股浓重的氨水味。这样细致而贴地气的描述让人忍俊不禁,虽说是文学作品,但是逻辑上丝毫没有漏洞。

有人质疑莫言抹黑农村和农村人,但是莫言自己就是农村人,真正能看懂的读者们也一般是农村人。有些网友逢农必赞,这未免过于极端。早年间的农村生活其实很艰苦,人穷则志短,甚至是穷恶:邻里不睦,甚至兄弟妯娌之间互相倾扎的事情时有发生。都说养儿防老,有的农村老人一辈子生了好几个儿子,但到了暮年却缺吃少穿。儿媳妇们之间为了几斤养老口粮而跳脚骂街,让多少老人生无可恋唯有默默流泪。这样的恶事比比皆是,和当时农村普遍贫困的经济状况有关,毕竟仓廪实才能知礼节,饭都吃不饱,何谈礼义廉耻。

还有他在小说中,暴发户和官僚的胡作非为和普通人的悲惨平庸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自己人看了可能觉得司空见惯,但是翻译成外文后被外国友人看到似乎有失体面,这也是网友觉得莫言作品抹黑祖国的原因之一吧。

最近几年纸质出本文学没落,这样的小说出的少了。所以在一些看惯了套路为王、意淫无边的网络文学年轻读者们看来,作家笔下的世界有些过于残酷了,让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能读下去就算不错了。殊不知网络文学才是精神鸦片,看多了会失去对现实的判断能力。

莫言的小说大都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但假托一个不存在的东北乡,尽管有网友对他“抹黑”祖国和家乡表示不满。但是高密人却不以为忤,他们还是很以这位老乡为荣的。这说明老百姓不是不通情理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什么好忌讳的。只有莫言这样有经历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有历史和时代厚重感的作品,而读者们也需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后才能感同身受,看懂作家的本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