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社会热点综艺咖

《圆桌派》:不想上班怎么破?

2017-04-11  本文已影响778人  安语心

虽然我是一弱小女子,但曾几何时,就想象着:如果我能和几个见多识广的朋友一起侃大山,谈家国大事,人生哀愁。那是何等地惬意! 但事实上,生活中想实现这点还真有点难。

但如今视频媒体发展迅速,就能帮我们圆这个梦,《圆桌派》就是此类节目,烧一炷香的时间,每次请的都是文化界名人,讨论的也都是社会热点问题。窦文涛似的冷静主持风格,能把问题抛出来,大家层层剖析,让你入木三分。

比如聊时下年轻人的热点问题“不想上班",《圆桌派》请的是画家名人陈丹青、音乐名人刘索拉,艺术家徐累。那么既然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不想上班”究竟怎么破?我们看文化大咖们怎么聊这个话题。

首先:对照一下,你属于以下哪一种类?

第一种是比较极端的:就是不想上班,就想在家呆着,什么事也不干。

就像现在的一部分啃老族,由父母养活着。就像日本电视剧里了的一个年轻人辞了工作以后,就在家呆着,也不出门。和父母都不见面,但是饿了由父母把吃的给他递进去,等到父母都休息了,他才会出来洗澡。后来父母急了要把房子卖掉租一间便宜的房子住,这样,即使父母不在了,也可以给他留下那些钱吃饭了。

正如此类的已经是比较极端了,但生活中不乏其人。陈丹青言辞犀利:可能还是这代人吃苦吃得少,和平盛世,反而会没有了斗志,不像他们那代人吃苦吃得多,有个工作就很满足。会有理想,相信奋斗,就会有回报。所以一方面吃苦吃得多,对生活要求不高,容易满足。另一方面,会比较能吃苦,坚持奋斗。关于这一点,确实可以在我们的父母一代身上体现出来,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们后代不能比拟的。

第二种是只是暂时不想上班的:比如大学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会在社会上漂一段时间。

对于此类,刘索拉女士倒是觉得可以理解,甚至是可以支持的。她讲述的是她年轻时曾有过一段,也是赋闲在家,没有上班,但多亏了那段时间,才能想明白了自己该干什么。

当然对于此类,不是所有年轻人可以效仿,这里有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有没有经济基础支撑着你这么做。

我身边倒是有个例子:我一闺蜜的表弟,家境不错,父亲是乡镇长。这男孩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父亲建议他再读书升造,可是男孩不愿意听,非要去工作。父亲只好同意,但给他一年时间做决定。男孩真的去广州打了一年工,后来回来的时候义无反顾,考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还特别努力,成为班级里第一个签约科技股份公司的人。

男孩亲口和我说了他的故事,显得非常沉稳,我那个刚毕业的年纪,可没他那么好运,一直换工作,却一直不敢停,因为家里穷,没有后方支持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也没人给你指路。所以说此点以家庭情况而异。

第三种是:不是不想工作,而是不想上班。

我想大多数人属于此类。我不是不想上班,我只是不想上那些,不能实现自己价值的班,但我为了活着,我又必须得上班。孟德斯鸠说过: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因为现在的社会有比较,看见别人不上班也有自己的事业和收入,当然心理不平衡。

又如陈丹青说的:现在的社会是集中供应一种统一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给你。可是很多人没法逾越自己的阶层,那些商业广告里推广的其实是一种误导。让你觉得你也可以过这样那样的生活。而很多人都相信着这些广告。

当然,在乌镇,也有很多年轻人在那里开客栈,选择了一种回归的生活方式,也很好。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活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可以肯定那些迥异的人生,只要芸芸众生,各得其所便是了。

我们要知道,还有一群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梦想。比如简书里的这些作者,还一边上班一边坚持写作。更有些人还坚持着每日几千字的更新。

简书群里的主编们,几乎都是兼职,我常常被他们深夜审稿的速度所感动。没有人说为了梦想就不去上班,因为当梦想与面包发生冲突的时候,不首先解决自己的温饱终究是不负责任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