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读书教育

本真教育——《巨流河》带给我们的教育观

2018-07-20  本文已影响42人  欢喜厨房

    “教书育人,百年大计,本真为基”

本真教育——《巨流河》带给我们的教育观

读完这部小说,不得不佩服齐邦媛先生细腻而深厚的文学功底。文字在她的笔下充满灵气,满怀感情。即使作者生活在那沉重的烽火岁月,那颠沛流离的时代,但那段惆怅的历史,却被她描绘得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灵动而深沉。整部书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字里行间又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情怀,虽历经劫难,但始终如一的朴实平和而不慌不忙。读起来的那种切身之感,让人激动而又无奈……

整部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是书中讲述的以齐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从大陆流亡到台湾的命运,更重要的是透过齐先生的述说,让我看到了国民时期教育的真谛。作者少年时期就读的两所中学,一所中山中学,一所南开中学。这两所来自战火中的教育,创造了后代教育无法超越的高度。

一、学校管理

学校是所流动的大家庭,老师几乎全由流亡北平的大学教师担任。学校实施军事化管理,师生生活集体化,行动统一,纪律严明。当齐世英率领逃难学生行走在崇山峻岭间,看到自己儿子齐振飞坐在仅有的汽车上时,立即严厉的喝令其下来步行,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应该比别人享有特权。正是这种透明而又严明的管理方式,形成了人人以校为家,视同学如手足,团结有爱,患难相助的良好校风。自南京到四川,整整一年,虽然一路颠沛流离,说不尽的苦难,但无论什么时候,户内户外,能容下数十人之处,就是老师上课的地方,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仪器和基本设备随行。这就是学校育人的魅力所在。

二、重视读书先育人

中山中学因战争而建立,这些逃亡中的学生无家可归 ,学校是他们唯一的托命所在。学校明白教育和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始终坚守民族大义,教育学生做人。“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成为他们共勉的目标。在漫长的逃亡路上,虽一路炮火威胁不断 ,但中山的学生犹能弦歌不辍,仍能按部就班的接受教育。老师除了教各科课程,他们还传授献身与爱,自尊与自强,在这些超乎寻常的历练中,教育学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把学生历练成真正的国之栋梁。堪称抗战教育史的一页传奇。

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跟今天在幸福环境成长的孩子比起来,较具忧患意识,性格坚毅。

三、坚守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血脉。

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古典诗词娓娓道来,把一部苦难时期的血泪史写得如此平和、如此典雅,既没有文言文的生涩拗口,又多了几分欧美句式的浪漫缠绵。这一切源于南开中学老师对学生所注重的性灵启发教育。在孟志荪老师那生动精彩、充满激情的国文课上,学生感情随他的指引而回荡起伏,进入唐诗宋词的境界。他的课既有“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的大气魄,有“中国不亡,有我”的民族气节,也有“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的苍凉……作者从小浸润其中,如痴如醉的迷失在诗词的意境里。诗词让她们生活的那个不幸年代变得幸运。在那个动荡不安的艰苦岁月,有那么一个富饶的地方,让她们吸收营养,受用终身。我们阅读《巨流河》,在了解旧中国的发展史的同时,也是一次愉悦的文学和美学的享受。

本真教育——《巨流河》带给我们的教育观

                        (最倾心的一首)

四、重视体育

张伯苓先生作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最早传播者,是著名的奥林匹克教育家。他在创办南开学校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育一事,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这体现奥林匹克与素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张伯苓先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当晚清的知识分子还是一袭长袍马褂、一步三摇时,他就要求严馆的学生进行跳高、跳远、踢球、赛跑等各项体育锻炼。那时没有体育设施,他就在院子里放两张木椅,上面架一个鸡毛掸子的长竹杆,作为跳高的横杆,让学生把长辫子盘在头上,撩起长袍的衣襟,学跳高。这在当时着实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罕见之举。

南开学校创办后,他更强调:“南开学生的体质,决不能象现在一般人那样虚弱,要健壮起来”。于是体育教育便在南开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各年级每周都有二个小时以上的体育课。(资料摘自百度)

正如文中作者的所描述的“南开的体育教育也是全国著名的,每天下午三点半,教室全部锁上,每个人必须到操场参加一种球队,除了下大雨,天天练球,无处逃避。”“至今六十多年,我仍记得跳远跃入沙坑前短发间呼啸的风,一个骨瘦如柴的十五岁女孩,首次觉得人生活着真好,有了生存的自信。”

五、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南开校风除了读书风盛,才艺、社团活动也很多,校内常有各种音乐会、合唱团、话剧社等等。

本真教育——《巨流河》带给我们的教育观

这些社团活动,让处于战争死亡阴影下的青春有了片刻喘息,在战火中绽放着属于他们的美好,享受着短暂的快乐!

这些优秀的教育理念,无论现在经济如何发展,教育砖家们如何高喊教育改革,属于本国本土的历史,永远无法做到选择性遗忘。

这种最崇高,最本真的教育理念,应该给现代教育改革敲响警钟,引发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