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俗的“安全感”
“如果我拥有安全感,却无法认知,那么这个安全感是虚幻的”
前天我们在融野Art Studio做的形象疗愈沉浸式分享暂时告一段落,也有特地从上海来的朋友,如Flamenco舞蹈般热情,又似水一般灵动悠远,好几个一直没约上的老友也都约上了,真心感谢大家的支持,感恩~
早上准备出门的时候谭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去讲课你确定要穿得这么隆重(礼服)?”结果我反手一个人字拖(我只是想用行动告诉大家没有什么是应该什么样的 哈哈)
在入场前,我们给到每个参加活动的人一个卡片,引导写下自已恐惧、焦虑或者希望改变的地方,每个人写下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抛开其表看本质,我们都在追求一个东西,名叫:安全感。
在如此不确定的现实中,每个人认知的现实变得如此纷繁差异,所谓信息爆炸的世界成就了不同个体一种“无知的激情”,创造了人人身处无知但自认极为有知的幻觉,而且是真理在胸。
我们在侃侃而谈时,依然无法把事做好,关系处理好,找不到自已人生的意义,感知不到幸福。因为潜意识一味地追求安全感而无法专注当下,把事做好,把生活过好,而是用来焦虑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
关于“安全感”。我们的大脑一直在主动寻求它,我们会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产生担忧,大脑总是会不间断地扫描着我们周围可能存在威胁的因素,警示我们,以求让我们尽量规避掉这些威胁。如果当前环境没有,那就到“未来”去寻找,因此创造出了很多未来担忧,让我们无法真正感受当下,行动力受阻同时也催生了控制欲,让人踏入虚幻的悲梦之境。
但实际让我们感到烦恼的,可能是不存在的。
安全感和控制欲像细胞一般与我们“共生”,看似漫不经心,但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提线木偶而不自知,让我们如堂吉诃德般一直与假像斗争,合理地如此荒凉。
有时候我会傲慢地认为“人”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奇迹,随着时光的河流,我们从出生到长大,成熟,变老至死,生物中只有人每个节点总要为其点缀点意义,迷恋那个完美的moment,意义,创造出光怪陆离的世界。
作为自以为的主宰,我们总会在心目中,构建出一个完美的、睿智的“理想自我”,“他”是永不犯错的;是能将感性与理性平衡好的;是光芒万丈的;是无懈可击的;是应该获得世俗眼中的成功的,“他”没有我们身上的一切缺点,也没有我们的无知、恐惧、焦虑、虚荣、自私……
我们会以“他”为标准,来规范、要求、约束自己,一旦发现未达标,就会自我批评、苛责,要求自己在方方面面都做得更好。例如得更自律、更坚毅、更果断、行动力更强……我们的大脑是如此害怕自已的“主人”这样去责备它,因此努力地想要去证明自己。
这些对自我的苛责和不满足,不断地驱使着大脑,去做出各种无意义的事情,催生了过度追求确定性的安全感与因过弱、过自卑而触底反弹的控制欲,内心看似短暂找到慰藉,但它们就像坚硬的五彩琉璃球,高空坠落就分崩离析。
“理想自我”可能只是地平线上夕阳还未消散完的光,迷离,美好,但也易散,而且每人解读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则偏爱朝阳。因此“理想自我”可能仅存在于虚妄的乌托邦世界里。
我们的许多痛苦,其实也正来源于此,来源于这个乌托邦所无法抵达的痛苦。
想要打破这种“理想自我”的幻想,需要学会克服对过去的后悔;对未来的担忧;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相信并接受这一点。告诉自已:我当下的状态,就是现实中我所能达到的“最好的”状态。
睁开眼睛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闻,嘴巴去偿,品偿童年的甜味;青年的酸、辣;中年的苦、涩、咸。用手,身体,体温去拥抱想拥抱的人(蒋勋老师说他人生中一个很大的缺憾是不知道握父亲的手,拥抱父亲是什么感觉,泪目……)
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那些日常生活中无与伦比却无法言说的感动,内心被充满,它不一定震撼,但一定真心实意。
为此,我们不再总是为明天,为未来焦虑,触发全身的感觉去感受当下的一切(美学的意义),感受专注、临在的快乐。依自已的能力,接受当下即最好的选择,不甘心就去行动,努力就好;接受当下即最好的自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接受差异,不试图去改变他人,充满感恩的,我们内心是如此充实丰盈,自然而然放下对“安全感”“控制欲”的执着。
人生只是一趟旅程。关于“明天”,如果下雨了就带伞,也可以选择站在屋檐下静等雨停或者雨中奔跑;如果明天阴天,那就发呆,感性,难过了就去看书,看电影,写日记睡觉;如果阳光灿烂的话那就来一次阳光下的旅行吧…..
再次感谢参与活动的伙伴,融野Art Studio,尽管有些人以后我们可能不会再见,无论如何,祝大家安好!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