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的朝四暮三
新世界的朝四暮三
《庄子·齐物论》中曾记载过一个故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故事是说,一位饲养猴子的人用橡子喂养猴子,刚开始时准备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听了都很愤怒。饲养者又说,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于是都很满意。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方式,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饲养猴子的人是一个好人吗?
因为“朝三暮四”是一个贬义词,大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坏人。具体来说,他通过文字游戏玩弄了猴子们,实际上没有改善它们的饮食状况,只是为了骗取猴子们的信任和满意。
然而有些人又指出,从过程上说,饲养猴子的人只是调换了喂养橡子的时间顺序,没有其他的虚假承诺,算不上对猴子们的欺骗;从结果上说,饲养猴子的人让猴子们不再愤怒,都感到很满意。这种处理方式所达到的结果,按一些经济论或博弈论的话来说,是非常合理的双赢。
所以饲养猴子的人是一个好人吗?
不要急着给出答案。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聊一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个概念——“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并不带有恶意,而且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其他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因此人们认为善意的谎言是值得赞许的。事实上,能否理解善意的谎言以及能否区分谎言是否带有善意,这是大多数人成长道路上一定会经历的思辨过程。
那么朝三暮四的故事中是否存在善意的谎言呢?
有些人认为不存在,因为饲养猴子的人没有真正的欺骗猴子,只是没有告诉猴子们真相——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橡子总数是一样的。
但问题在于,知道真相却不说出来,这是否也意味着说谎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柏拉图的《理想国》(卷二)中的一段讨论。
苏(苏格拉底):你难逍不憧:真的谎言——如果这话能成立——是所有的神和人都憎恶的吗?
阿(阿德曼托斯):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苏:我的意思是说:谎言乃是一种不论谁在自身最重要的部分——在最重要的利害关系上——都最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是不论谁都害怕它存在在那里的。
阿:我还是不憧。
苏:这是因为你以为我的话有什么重要含意。其实,我的意思只是:上当受骗,对真相一无所知,在自己心灵上一直保留着假象——这是任何人都最不愿意最深恶痛绝的。
阿:确实如此。
苏:但是,受骗者把心灵上的无知说成是非常真的谎言(如我刚才所做的)肯定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嘴上讲的谎言只不过是心灵状态的一个摹本,是派生的,仅仅是形象而不是欺骗本身和真的谎言。对吗?
阿:很对。
按照苏格拉底所言,“对真相一无所知”就是被欺骗的表现,因此知道真相却不告诉其他人确实是说谎的表现。
举例来说,一个人突然想伤害自己,于是去寻找伤人的工具,而这个人的朋友知道工具所在的地方,却告诉他的朋友自己并不知道,并劝说他的朋友珍惜生命。显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这个例子里之所以存在一个谎言,是因为这个人的朋友虽然知道工具的位置,但他却没有告诉这个人。
如此来看,我们可以认为饲养的猴子说了谎言,因为他明明知道朝三暮四的真相,却将猴子们蒙在假象中。但这个谎言应该是善意的谎言,因为故事最终取得了一个善的结果。
看来善意的谎言和朝三暮四的故事存在某些相似的地方:饲养猴子的人通过一个谎言让猴子们从生气转到满意,双方达成了“共识”和“双赢”,这个谎言最终取得了善的结果。
既然朝三暮四是一个善意的谎言,那么饲养的猴子的人也是一个好人。
分析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感到一些奇怪?我们似乎有一种感觉,在“朝三暮四”这个故事里吃亏的应该是猴子们,这个饲养猴子的人怎么看都是在敷衍、欺诈而不是在善意地帮助,而且“朝三暮四”在中文语境里一直都有贬义。
可为什么上述分析最后却会得出这是一个好人的结论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朝三暮四的故事最终实现的“共识”和“双赢”,是饲养猴子的人希望达成的“善”,而不是猴子们希望达成的“善”。
猴子们希望的是多吃橡子,饲养猴子的人希望的是节省橡子,而饲养者利用了猴子对于真相的无知,达到了节省橡子以及不让猴子们闹翻天的结果,这实际上是饲养者所希望达成的善。
猴子们最初的诉求并非不善,原本的真相因饲养者的巧言令色而被掩饰,双方最初的矛盾也因谎言的欺诈而被遮蔽。
简言之,猴子们并不是在清楚现实的情况下做出的妥协,它们由于自身的原因未能意识到被欺骗,最终获得了一个虚假的满足。
这种“在自己心灵上一直保留着假象”的满足,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是最令人深恶痛绝的。这种欺骗发生于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灵之中,受骗者将有一种被骗了还要帮人数钱的耻辱,这比言辞上的蒙骗更加过分。
谎言是为了达成一个目的,这个目的是否为善,不取决于说谎者,而取决于被欺骗者。如果被欺骗者想要作恶(比如伤害自己或他人),那么谎言就可以被称为善意的;如果被欺骗者并非想要作恶,那么这种谎言就不能被赞扬。
回到朝三暮四的故事。如果将饲养猴子的人将现实情况清楚地告知猴子们,即朝三暮四和朝三暮四的橡子总数没有变化,那么猴子们最终作出的选择才能被视为不受欺骗的或者正义、正当的。
有人会问,如果在知道真相的情况下,猴子们依然感到满意怎么办?
注意,当过程和条件发生改变,即使结果相同,两者的性质也截然不同。如果猴子们最终坚持原来的判断方式,仍然满意朝四暮三的结果,我们将不会像之前那样认为猴子们遭受了欺骗,也不会对饲养猴子的人抱有偏见。
再往前走,所谓谎言可以是一种言辞,也可以是一种制度,也可以是一种思想。
朝三暮四的故事可能反映出了一些相当隐晦的政治哲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我个人认为这个故事暗示了近代民主制度或民主思想的本质——一种谎言。
因为真正了解民主的起源、发展、实质和现状的只是少数,日常生活中的多数人实际上是在一种无知的、遮蔽的、假象的状态中使用民主这一概念。按照“不明真相,即为谎言”的定义,这可能意味着多数人都生活在民主的谎言中。
当然,几百年来人们尤其是媒体常常将这个谎言看做是善意的,因而予以宣扬和推广。但回过来看我在朝三暮四的故事中的反复追问,饲养猴子的人是一个好人吗?故事最终达成的是真的“双赢”吗?
同样,对民主而言,重要的问题也被遗忘——谎言背后的善意到底是对谁而言?这是否是一个以世界为尺度的新的朝三暮四的故事?
宣城丨2020年3月
公众号丨天义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