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之《且活且珍惜》
【且活且珍惜】
人皆有弱点,有弱点才是真实的人性。
那种自己认为没有弱点的人,一定是浅薄的人。
那种众人认为没有弱点的人,多半是虚伪的人。
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人生。
那种看不见人生缺憾的人,或者是幼稚的,或者是麻木的,或者是自欺的。
正是在弱点和缺憾中,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幸福地生活着。
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得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东西,其实我们要的很简单,我们要的只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
也许就是一种感觉。些许是精神,些许是物质,两者都不可少。精神上的富有,显得尤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精神富有,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人要有物质追求,生活的质量才有保障,但不可以为物质所迷惑,物质的背后是对理想的执着。
我们只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一生就是有意义的。
做一个有修养有品位的人,活得洒脱点,人生时刻都面临着困境和挑战,敢于直面和应对生活波涛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时刻追逐着,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为我们深爱的和深爱我们的好好活着。
存在了就有他自己的意义,每个人都有,并不可缺少。
一、生命的旅程。
人生一世,就好比是一次搭车旅行,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时常有事故发生,有时是意外惊喜,有时是刻骨铭心的悲伤……
我们以为,我们最先见到的两个人——我们的父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一直陪伴着我们。
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会在某个车站下车,留下我们,孤独无助。
他们的爱,他们的情,他们不可替代的陪伴,再也无从寻找……
尽管如此,还会有其他人上车,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将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们之中有我们的兄弟姐妹,有我们的亲朋好友。
坐同一班车的人当中,有的轻松旅行,有的却带着深深的悲哀……
还有的,在列车上四处奔忙,随时准备帮助有需要的人……
很多人下车后,其他旅客对他们的回忆历久弥新……
但是,也有一些人,当他们离开座位时,却没有人察觉。
有时候,对你来说情深义重的旅伴,却坐到了另一节车厢。你只得远离他,继续你的旅程。
当然,在旅途中,你也可以摇摇晃晃地穿过自己的车厢,到别的车厢去找他……
可惜,你再也无法坐到他身旁。因为这个位置,已经让别人给占了……
旅途中充满挑战、梦想、希望、离别……就是不能回头。
在某一段旅程中,有人会犹豫彷徨,因为我们自己,也会犹豫彷徨;我们要理解他人,因为我们也需要他人的理解。
我们在什么地方下车?坐在身旁的伴侣,在什么地方下车?我们的朋友,在什么地方下车?我们无从知晓……
下车后,同行的旅客都还能记得你,想念你,因为你而更快乐更成功,你将感到欣慰。
二、生命的本质。
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
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
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
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
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生命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和核心。
个人建功创业,致富猎名,倘若结果不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究竟有何价值?
人类齐家治国,争霸称雄,倘若结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究竟有何价值?
在事物上有太多理性的堆积物:语词、概念、意见、评价等等。
在生命上也有太多社会的堆积物:财富、权力、地位等等。
天长日久,堆积物取代本体,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虚假的世界。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
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人是自然之子,生命遵循自然之道。人类必须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华秋实、生儿育女永远是生命的基本内核。
你从喧闹的职场里出来,走在街上,看天际的云和树影,回到家里,坐下来和妻子儿女一起吃晚饭,这时候你重新成为一个生命。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或缺的,缺了就不复是生活。
什么东西不可或缺,谁说都不算数,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威。
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阳光和土地,规定了人类必须耕耘和繁衍。
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永恒核心。
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核原本就是平凡的。
战争,政治,文化,财富,历险,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按照对人类平凡生活的功过确定其价值。
即使在伟人的生平中,最能打动我们的也不是丰功伟绩,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显露了真实人性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恰恰是人人都拥有的。
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们惶惶然追求貌似不平凡的东西,懂得珍惜和品味平凡生活的人何其少。
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
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人活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
但是,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
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受益无穷。
因此获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阴,可以把它们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献给自己。
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
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
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
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
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联,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无论对己对人,生命的感觉都日趋麻痹。
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称谓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
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仔细想想,我们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负了造化的宠爱。
从生命的观点看,现代人的生活有两个弊病:
一方面,文明为我们创造了越来越优裕的物质条件,远超出维持生命之所需,那超出的部分固然提供了享受,但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复杂,离生命在自然界的本来状态越来越远。
另一方面,优裕的物质条件也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在精神上变得平庸。
我们的生命远离两个方向上的极限状态,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其感觉日趋麻木。
在市声尘嚣之中,生命的声音已经久被遮蔽,无人理会。
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
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
但是,骄傲的人啊,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吧,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
只有一次的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许多人宁愿用它来换取那些次宝贵或不甚宝贵的财富,把全部生命耗费在学问、名声、权力或金钱的积聚上。
他们临终时当如此悔叹:“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一种西方的哲学教导我们趋乐避苦。一种东方的宗教教导我们摆脱苦与乐的轮回。可是,真正热爱人生的人把痛苦和快乐一齐接受下来。
最自然的事情是最神秘的,例如做爱和孕育。各民族的神话岂非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源头?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们的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们的至深的情感。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
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三、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总是要死的。大人物的死天翻地覆;小人物的死,一闭眼,灯灭了,就死了。
平日,“寿比南山”的话我们说得很多,“万寿无疆”也喊过,极少有以死来恭维别人的话,死只能是对敌人最痛恨的诅咒,是法典中的极刑。
30岁以前,一般是不会考虑死的,人到了中年,下一辈的人拔节似的往上长,老一茬的人接二连三地死去,死的概念就会动不动冒在心头,几个熟人凑一堆了,瞧,谁怎么没有来,死了,就说半天关于死的话题。
凡能说到死的人,其实离死还遥远,真正到了死神立于门边时,却再不说死了。
见过许多癌症病人,大都有三个发展阶段,先是害怕自己是癌症,总打问化验检查的结果,观察陪护人的脸色。再是知道了事实,则拒不接受,陪护人谎说是无关紧要的某某部位炎症,他也这么说,老实地配合治疗,相信奇迹的出现。后是治疗无效果,绝望了,什么话也不说了,眼睛也不愿看到一切,只是流泪。
人一生下来就预示着要死,生的过程就是死的过程,这样的道理每个人在平时都能说一套,甚至还要用这般的话去劝导临死的人,而到了自己将死,却想不开了。
人性里最大的可悲之处是不能享受平等。作为一个平头百姓,平日里看不惯以权谋私,看不惯不公正的发财,提意见、闹斗争地要平等。可彻底消除贵贱穷富和男女老幼界限的最平等的死到来时,却不肯死,直到不死不行时,才依依不舍地去了。
为什么不肯死,民间的意识里,死后是要到阴曹地府去的,那是一个漆黑无比的地方。谁也没见过鬼,但每个人都认为鬼是青面獠牙、血口长舌的。
谁都要离开人世,如果人世真是这么的好,你总不能老占着地方不让别人来吧。
把生与死看得过分严重是人的禀性,这禀性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感情,其实,这正是上天造人的阴谋。
识破这个阴谋的是那些哲学家、高人、真人,所以他们对死从容不迫。
另外,对死没有恐惧的是那些糊里糊涂的人。
最要命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们最恐惧死,又最关心死,你说人来世上是旅游一趟的,旅游那么一遭就回去了,他就要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回到哪儿去。
道教说死是乘云驾鹤去做仙了;佛教说灵魂不生不死不来不往,死的只是躯体;唯物论说人来自泥土,最后又归于泥土。
芸芸众生还是想不通,诅咒死而歌颂生,并且把人产生的地方叫作“子宫”,好像他来人世之前是享受皇帝的待遇的。
不管来到人世的情景怎样美好,人又怎样地不愿去死,最后都得死。
这人生的一趟旅游是旅游好了还是旅游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
相信有许多人在这次旅游之后是不想再来了,因为看景常常不如听景。
但既然阳世是个旅游胜地,没有来过的还依旧要来,这就是人类不绝的缘故吧。
人在世上,是最艰难的事,要吃喝拉撒,要七情六欲,要经历伤病灾痛、悲欢离合,活人真不容易。
那些自杀的人,自己能对自己下手,似乎很勇敢,其实是一种自私、逃避和怯弱。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既然死是人的最后归宿,既然寿的长短是闻道的迟早,既然闻道而死去的时候是一种解脱和幸福,那么对于死应该坦然。
而恐惧的人,不能正确地面对死去,也绝不会正确地面对活着,这样的人即使一时还未死,却错误地理解人生,以为人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吃好穿好玩好,要吃好穿好玩好就去掠夺、剥削、欺骗、伤害别人。这样活着,把自己的肚腹变成埋葬山珍海味的坟墓,穿丝挂绸,把身子变成一只蚕,只能是久久得不了道,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了。
丁俊贵
2023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