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为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喜欢的是美好的,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自己赞成的是善的,于是就有了恶)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恒也。
(这是永恒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他听任万物兴起而不干涉,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一些成见,这些成见就是古人所说的“好恶之心”。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爱好的,喜欢的,崇尚的就是美好的,就是善的。其实不然,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它正反两面,你所喜欢的,也许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有可能是丑的,恶的。
就像一枚硬币,当它放在桌面上的时候,你只能看到一个侧面。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角度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同时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分享一个小学课文里的故事。
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倾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它们稍不留心便可能成为海鸥等食肉鸟的食物。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我们很快就发现一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踯躅不前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议论。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幼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着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事实很快使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实可以饱餐一顿了。
“天啊? ”我听到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赶紧脱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一切都过去之后,几十只食肉鸟已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两只嘲鹰仍静静地伫立在沙滩上,希望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龟做佳肴。
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王阳明先生像
万事万物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相对的,关键是自己处在何种角度,何种情况下,用何种态度对待。阳明先生曾说过: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著名的心学四句教。善与恶本来是一对道德范畴,在没有认识之前,是无法界定善恶的。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心作为一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一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就心体本来而言,是没有善恶的。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心一定要保持本真,不能有善恶之偏,如果有善恶之偏,心体就会失去本色,丧失了它的本来面目。
只有抛下自我的成见,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无为㊣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正如前文所说,事物具有稳定的两面性。
看到别人有的东西就产生无的概念,例如他人有一件东西,别人没有;遇到比平时不易对付的事就感到难,例如中国人讲英语觉得比讲汉语难;在同类比较短的情况下就显得长,例如我们定义了“米”等度量衡单位;上和下需要互相依附,例如楼上楼下,必须两层以上的房屋才能称为楼;欣赏过独奏才能体会到合奏的音乐更和谐动听,例如有伴奏歌声比独唱好听;多个物体互相追随才有前后之分。
“恒”是什么?“恒”是一种常态,为什么是“恒”?事物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唯有不变的是,事物的两面性。
无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里引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无为”。
那么什么是“无为”呢?
从字面上来说,“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但是这样吗?
若是如此,文中的圣人怎么处的是“无为”之事呢?行的又是“不言”之教呢?
很明显,我们对这个词发生了误解。
在这里,我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通行版本的,一种是非通行版本的。
通行版本:“无为”就是顺从自然造化,但又并非消极,而是让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共存,似乎看起来并非难以做到,可是实行起来又稍显困难。
不说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光是与自我达成和解,都显困难。许多人的作息不规律,晨昏颠倒,长此以往,必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更不说能够让自己每天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起波痕。
虽然“无为”并不容易做到,且也并非是我们所一定要到达的境界,但并不代表没有途径可走。
圣人听任万物生灭而不随便加以干涉,就算必要时干涉却也并不自恃,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功劳,一切不过是顺应天道而已。可见有大智慧的人都有着谦虚的品德,“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无为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尽量做到谦虚谨慎,也就离“无为”的境界不远了。
另一种版本是:“无为”就是“无伪”,从这个方面理解就是,圣人以诚挚的态度对待万物,以自身行动作为榜样,教导万物。
每个人只要按照道的法则做事,那么你一定就在成功的道路上,但不要把成功看做是自己一个人的,要牢记“功成弗居”的训诫。
最后说一下,我会将《老子》这本书一直更新下去。虽然这是我在这个平台上的初次尝试,但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给大家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不为别的,只因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