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原创谈古论今岁月拾遗能感动自己的好文章-收录原创好文章专题

【王阳明传略】119 私欲汹汹处处见 知行合一诫又勉

2023-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嘉靖四年(1525年)

福建连城人童世坚(字克刚,号寻乐),不屑为官,隐居茅庐十数年至老,自号寻乐,求颜回之乐意。他的父亲童昱,是吴与弼的弟子,王阳明对吴与弼是极为推崇的。

嘉靖四年,童世坚带着《八策》不愿千里来向王阳明请教,王阳明不愿纠缠于策论的是非高低,直接和他论圣学,三个月以后,童世坚幡然悔悟,表示要将《八策》付之一炬,今后不再做类似好高务外之事。

可是,他回家以后,又派人来要索回《八策》,意欲删改之后再呈上。王阳明对他这种出尔反尔,“思出其位”,违背隐者“遯世无闷,忧则远之”的行为非常失望。他直言不讳批评说,朝廷有司中提出经天纬地之论的,何止数百人,而童老先生没有一点从政的经验,却对《八策》耿耿于怀,无非敝帚自珍而已。八策无非老生常谈,童老先生却不自知,说到底还是被利害所羁绊。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何尝有过大禹、后稷之忧?

王阳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让弟子们把《八策》烧了,为他断灭心中魔障。

安福秀才刘肇衮(字内重)自视甚高,不屑科举,来信大概对同仁(疑是邹守益)多有微词。王阳明于是带病回信告诫。王阳明说,立志不可不远大,但治学要量力而行,日积月累。他人的毁誉,正可以促使自己反省用功,而不可因此而懈怠。王阳明肯定了刘肇衮的治学态度和潜质,希望他多与邹守益心平气和地切磋。

王阳明继续说,门前的路要开阔一点,这样别人才好来往,太窄了,自己也会没有展足之地。圣人之行,并不否定人情世故。希望刘肇衮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则于良知治学当有卓尔之见。圣贤不以奇特斩绝、索引行怪为贵。

王阳明直言,当今学绝道丧,正需同志。如果都要求和你刘肇衮一样,那么或许只有二三子够格,而你也不能天天来讲学,那么学堂前岂不将草深一丈?况且,你自己也不完美,有一点狭隘的毛病。

最后,王阳明说,说了这么多,希望你明白我的心意,而不要在我的言语之间过多细究。

张元相(字思钦)从陕西三原跋涉数千里来到绍兴,请求王阳明为他父亲作墓志铭。王阳明告诉他,若要使双亲不朽,不可寄希望于一篇文章,而在于自己,如果儿子是贤人,那父亲就是贤人之父,如果儿子是圣人,那父亲便是圣人之父。

张元相醒悟,转而问圣人之学,王阳明就和他讲格物致知之说,继而又问格物致知的要点,王阳明有告之以良知之学。张元相回家安葬父亲以后,便又来到绍兴,从师于王阳明。

陈洸被众官弹劾贪淫无厌,猎人婚姻,牟人田土,有鸟兽行,又擅杀人,污蔑群官,阴蓄亡命肆掠,积案至一百七十二宗。

刑部尚书叶应骢、锦衣卫千户李经对陈洸进行了审讯,判决罪当死。十二月十七,明世宗考虑到他在大礼议之争中有功,赦免了他的死罪,削籍为民。

王阳明曾经明确告诫弟子陈洸常思己过,谦以待人,无奈他自视甚高,终于落得如此下场。知行合一不是一句空话。

九月,王阳明作《答顾东桥书》,内容详见《传习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