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完形疗法
皮尔斯把成人人格的发展比作剥葱皮的过程。即对个人来说,要先蜕掉五层神经症的皮,才能袪腐生新,达到心理成熟。五层神经症的皮分别是:虚伪层、恐惧层、僵滞层、内向爆发层、外向暴露层。
打破成员曾经用来保护自己免于以充分真实的方式体验现实的抗拒手段。这些抗拒形式有:内射、投射、反转、聚合、转向(抗拒形式)咨询师通过观察成员的躯体姿势、手势等躯体语言,诱导其觉察阻碍自身活力发挥的身体感受,鼓励在现时的治疗过程中表达那些以前从来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体验。通过提出“是什么”、“如何”的问题增强当事人对现实的认识和觉察能力。
格式塔治疗的两个重心是:“现在”和“如何”。“现在”包容了所有的存在,是觉察的基础。“如何”包括了行为和不断延续的过程所涉及的内容。
咨询师告诉来访者关注自己姿势、语言模式、语调、手势以及和他人的互动。协助为他所体验和所行动的任何内容承担责任,而不是因自身的现状去指责他人。
未竟事件是指当事人未表达的情感、尚未解决的事件与问题。指未表达出来的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由于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所以在潜意识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妨碍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
多数人宁愿体验痛苦的情绪与情感,也不愿意做必要的改变而逐渐变得僵化,不能摆脱困境,这种倾向则恰恰影响着他们充满活力的生活,阻碍了自我成长。当事人习惯性地幻想一些灾难性期望,来回避要承担的必要风险。如果当事人能够忍受并真正体验他的深层情感,就有可能发现自己原来幻想出的灾难性预期、无助感、空虚感等,都不会现实性的发生,是一种自我虚幻的结果。经由摆脱这种回避的倾向去处理那些正在干扰自己现时生活的未解决问题,向着健康和统整发展。
良好的接触指的是与他人自然地进行交互作用,但仍不失其个人的个体感。
抗拒指当事人建立起来用以保护自己免于以充分真实自我的方式体验现实的防卫策略。
内化、投射、回射、解离与混淆均为抗拒接触的形态。完形治疗者必须谨慎防范的是,在当事人未能察觉到这些历程时,就干扰了当事人与环境间的接触。
所谓的“抗拒接触”(resistance to contact)与“界线侵犯”(boundary disturbance),指的是人们试图控制环境所使用的某些特殊接触形态。能量受到阻碍亦是抗拒接触的另一种形式。它可能表现在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例如,藉着姿势变换、身体紧缩、颤抖、与别人说话时看别处、音调异常等。
在咨询手法上,“格塔式疗法”甚至强调帮助来访者由“环境支持”转向“自我支持”,以使来访者从一开始就不依赖他人,尽量挖掘个人的潜能。大部分人都只发挥了部分的潜能,协助当事人挖掘出潜能,了解自己所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成为自我信任、有自我意识的人,获得敏锐的察觉力、体验内在的冲突、解决不一致性和两极化的问题、突破构成阻碍的僵局,以解决未完成事件。
完形治疗目标是整合人的功能,容纳人格特质中被否定及拒绝的一面。治疗者尤其注意当事人人格上的功能分裂状况。而人格功能主要可分成“优势”(top-dog)及“劣势”(under-dog)两极,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此两者之间的拉锯上。
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感觉是进行了不自然分析的产物。现实的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
“对于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改善不良的适应。当事人的基本目标是去察觉正体验到什么及自己做些什么。通过这种察觉达成自我了解,并得到足以修正自我的知识,学习到如何对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负责。
察觉包括:了解环境、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以及能与别人会心接触。察觉是进行人格改变的工具。有面对与接纳自己原先拒绝接受的部分,逐渐统一与完整。
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当事人一旦谈及悲伤、痛苦或迷惘时,治疗者就会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让当事人现在就去体验悲伤、痛若或迷惘。
探讨分析困扰人的问题会变成一场无解的讨论,或是无止境地探索问题潜藏意义的一种文字游戏。是抗拒成长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某种形式的自我欺骗。
当当事人谈及他们的过去时,治疗者将要求他们藉着重演过去而将之导入现在。治疗者指导当事人“将想象带到此地”,试着再次体验先前所经验过的情感。
诸如:不仅要当事人谈论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间不愉快的创痛,而且要当事人在想象中变成那个受创伤的儿童,直接与父亲谈话。通过此种想象历程,再度体验当初所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再运用潜力的发挥达成进一步的了解及解决。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觉察、体会和醒悟。了解现在如何表现,比注意他为什么会如此做来得重要。
弗洛伊德仅注意个体在儿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内在心理冲突,培尔斯则强调控察个人目前所处理情境的重要性。此种取向的重视过程,远胜于对内容的注意,即认为此刻所经验到的,比所表达的内容更为重要。
当事人必须去摄取与治疗者交互作用时的情感、思维与行为。治疗功效取决于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愿意坦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增进当事人对自己的自我察觉,看到改变和其他可能选择,主动去看、去感觉、去感应在和解释,而不是被动等待咨询师给他们洞察和答案。
完形治疗法的主要理念: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
治疗者常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现在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进行什么事?”“当你坐在这里试图表达时,你体验到什么?”、“此刻你察觉到什么?”、“你如何体验你的恐惧?”、“你如何试图从此刻中退却?”等等。
人只有在平息激烈情绪反应的情境下,才能思索为什么他(她)会有如此之感受,而“为什么”的问题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从而助长他们抗拒去体验现在。
完形治疗者鼓励当事人在治疗阶段,充分表达以前从未直接表达的紧张情绪。如果当事人表示害怕触及其潜藏的怨恨及恶意,治疗者也许会鼓励他们就把自己变成怀有怨恨及恶意的人,然后去表达这些负面的情感。藉着体验当事人原来极力排斥的自己的另一面,便开始一个整合的历程,让自己超越并克服原阻碍其成长的僵局。通过超越逃避,当事人就可扫除阻碍现在生活进行的未完成事件,而迈向健康与和谐。
“困境”或称为“胶着点”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无法支援自己,而必须寻求外援的一种情况。解困常用的方法包括操纵别人,但这种方法虽能代替自我支援,却无法成为自我真正的养分来源。身处困境时,当事人会想藉着扮演脆弱、无助、愚蠢、或低能等角色来改变环境。
咨询师的任务在于协助他们突破困境,提供情境并鼓励他们充分去体会其中胶着的经验,接触到自己的挫折感。
个体都有自我实现与追求成长的倾向,接纳自己所有的方面而不加以做价值判断的话,就能够开始有不同的思考、感受与行为。
直觉思维是人们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使人变成—台失去情感的机器。先不要判断,先要谈出你是怎样认为的。
格式塔疗法采用许多具体技术,如对话演习、双椅技术、责任心训练、梦的分析等。这些技术都用以强化病人的直接经验,即“此时此地”经验,促进情感释放,面对冲突和矛盾,提高病人的意识性,使他们了解自己所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非语言表达技术。团体情境提供了许多机会来探索非语言表达的意义,有创造性的领导者能发明出多种自发性的技术,协助成员关注他们整个身体以及他们的目光接触、举止、微妙手势和姿势等表达的内容,以增强成员觉察此时此刻的真实体验。具体表现为:他、你、问题、修饰词和否定词、不能、应该等。
承担责任的技术:承担责任是指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认识到他们的投射,重新鉴别它们,并成为他们所经验的内容,协助成员正视不愿承担责任的问题,建构起“我为…负责”的概念,不将责任投射到环境,或让他人为自己负责。
对话实验:对话实验是用来促进当事人对自我内在分离的觉察和最终的人格统整。协助成员增加对自身两极化的认识,描述自己那些看似相反的人格方面,加强对内射和投射的自我觉察,最终整合这些不同的极性倾向。对话实验可用角色扮演法、空椅技术、双椅技术等进行。
预演技术。预演技术是请当事人大声说出他们正在默默思考的内容的方法。预演的主题可以是成员此刻的思想,预见的未来问题情境。如咨询师邀请团体中某位沉默的成员,大声地说出自己坐在那里时脑中思考的内容。
翻转技术。翻转技术是指请成员尝试扮演自己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自我的某些特质的方法。当人们允许自己进入引起焦虑的事件,与他们自身那些被埋没、被拒绝的部分相接触时,就有可能认识到自我的两极化倾向,以实现自我人格的统整。
轮流交谈:是指当事人轮流走到每个成员面前,大胆说出自己通常不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如让害怕女性的成员面对团体中的每一个女性成员说“我害怕你,因为我…”。
想象法:针对成员的非决断行为、恐怖的预期、羞耻心与内疚感的表达和探索、恐惧参加团体等情境。
夸张实验。夸张实验是指邀请成员故意夸张表情所携带的微妙线索的活动。经由反复的夸张动作或姿势,成员可以更强烈地体验到与这种行为相伴随的感受,更能清楚地觉察它的内在意义。
梦是通向人格整合的黄金大道,梦是其人格的投射,是内在矛盾和人格不协调方面的表现,是一种存在的信息或对存在的一种表达。格式塔治疗强调将梦带到现实中来,重新创造它、重视它,就像是现在发生一样。
格式塔治疗师的任务是协助成员重新拥有那些曾经在梦中被投射到人或物体上的自我部分,成员经由描述一个梦的所有细节,回忆梦中的每一个人、事件、心境,并在此刻尽可能扮演出每个部分,他就能够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相对立的方面,以及自己的情感世界,最终欣赏和接受自己内在的各种差异。
双椅对话实验。安排两张空椅,请当事人坐在其中的一张椅子上,用平时自己习惯的语气和句式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如被纳入治疗的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情感(如爱),然后,换坐另一张椅子,表达与上述表现相反的观点和情感。换一对极性问题(如男性化与女性化、温柔化与粗鲁、爱与恨、进取与退缩、自卑与自大、严肃与活泼、是与不是、应该与不应该、自己与父母、丈夫与妻子、自己与某物品等),使这种对话反复进行多次。
咨询师提出如下问题:“你现在正体验着什么?”、“你在说话时,正想些什么?”等,促进当事人对他成为另一角色时的感想。这种训练目的不是要摆脱那些极性中的任何一方,而是要接受和整合这些不同的极性倾向,使当事人意识到他既具有这样的性格,也具有那样的性格;没有必要极力否定和掩盖人格的另一个方面。
角色翻转训练。要求每一个成员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轮流表演他们自己平时很少或从不表现出来的另一面。如让谦让的人表演霸道者的言行,殷勤的人表演懒惰者,温柔的人表演凶恶者等。
通过这种训练使当事人与潜意识中那些被埋没和拒绝的另一面进行接触,从而实现人格的整合。想象预演训练。请成员做各种想象情境的训练。如有些人总为保守自己的隐私而忧郁,但又担心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任何人。咨询师要求他想象这个秘密终于被别人知道,以及想象别人各种各样的评价。如果当事人能够真正体验到深层的情感,他可能会发现,他可能就会发现,无论他对这种情感有着怎样的灾难性的预期,都不过只是幻想而不是现实,他并不会因为无助感、恐惧感而被摧毁。因此,体验可怕的情绪反而会导致整合与成长。
句型替换训练。
(1)用“我…”的句式取代“它…”的句式;
(2)用“我…”的句式取代“你…”的句式;
(3)用“我知道…,我选择…”句式取代“我知道…,但…”的句式;
(4)用“我不愿…”的句式取代“我不能…”;
(5)用“我选择…”的句式取代“我应当”的句式;
(6)用“我能做些什么…”的句式取代“为什么…?”的句式。
空椅技术。让当事人向其亡故的、对他/她来说重要的人说话并讲述和此丧失有关的情感(悲伤、愤怒、背叛、放弃、宽慰等)。帮助当事人认清并清楚地表达可能使悲伤过程复杂化的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