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小说

不知从何时开始,读一本书,欣赏一个故事,认识一个或几个书中的人物已满足不了我的欲望。
这欲望不是嫌书读的不够多,故事不够精彩,人物不够饱满,思想不够深刻。
它就像是在面对一口枯井时,总想着要去望清井底,有时看到的是黑洞,这是无奈,有时是零碎的石块和淤泥,这是印证之后的通达,枯井底就该是这样。
枯井看的多了,那些能看见底的,越觉乏味,每次去都是石头,淤泥,没个新鲜。那些看不见底的,黑洞洞的,越觉有趣,每次去虽然都是黑黑的一圈,可是这黑圈下的东西,次次都不一样。
在一个状态里待久了,免不了心生厌恶和冲动。不一样看的多了,又会去想着为什不一样,是不是都一样?
在《我的枕边书》书中,我这样写到:“当我在读小说的时候,书中的人物都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他们到底是谁?”现在,我有了答案。
他们都是我自己,在想我所想,思我所思,他们在干我干过的事,干我想干却不敢干的事,干我未来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干的事,干我连想都没想到的事。
如果将我放到人类中去,我应该是有这个资格的。耳鼻口眼,七情六欲,人类该有的我都有。虽说我代表不了人类,但人类中有我的影子。
那么,我可以大胆的认为,在人类中最少读书的人中,像我这样的人不只一个,甚至我还敢说,这代表了大多数读小说的人的困惑。小说,到底该怎样读?

我是这样来读小说的。把各种书中的人物都当做同一个人,小说只是他们经历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作者想要表现的,展现出来的都是人性,一个人的人性,人类的人性。
人性是善变的,难以把握的,引了无数的人拜倒在它的光辉下,却只能碰到裙裾的一角。俯首贴地,虔诚又充满反叛。
人性,人异化之后的挣扎与斗争的过程,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动物只有本能,本能驱使着它们的一切行为,没有克制,当然更没有放肆。至于人,当我们的祖先学会用火,开始讲故事,从此,人类就在不断地异化与统一中摇摆。时而在这一边,时而在那一边。
本能占上峰时,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灾难。有了异化,有了挣扎,意味着我们有了不确定性。
其实人类本身,随便哪一个人,你,我,他,都是一颗定时炸弹。认识自己,首先得从接受自己是一颗定时炸弹做起。有惊人的能量,也会有可怖的伤害。读小说也是如此。
这样看来,我算是打开了读小说的任督二脉。尤其是经典名著,用这个法子去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折磨。深邃思想,人性善恶,在经典作品中俯拾皆是。
我始终坚信任何一个作家,哪怕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一直在跟自己做斗争。
现在我们所读到的文字肯定不会跟他们最初写在纸上的一模一样。甚至他们当初写出来的也不是跟他们想的一样。如此,我们该如何去探寻作者的思想,他们的灵光。
我以为无路可走,这是条死胡同。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读小说是在跟作者,跟书中人物对话。其实不然,是跟自己在对话,谈心,是一个反省,认识自己的过程。
读书的或不读书的人,都会认同一个观点,就是一本好书带给人的改变足以撑起一个完整的人生。我深以为然,不过这不是书作者的给你的,是自己给自己的。
别人给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被丢掉。自己用时间,用精力,用脑细胞换来的,会伴随我们一生。

把经典小说当故事读,这是在暴殄天物。故事只是作者思想的载体,人性的载体。人的思想得益于人的肉体而生长,散发。书里的也是一样,依附在故事身上,像是一条藤萝攀着大树。
肉身会死去,大树也会慢慢干枯腐朽,可思想会长存,藤萝也还会有别的树可以依靠。
人性,可以说是上帝视角,无有无不有。从这个角度去审视摆在桌上,床头,书架上的种种书籍,心头会打开一扇窗户,阳光会撒进来,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会有一种融汇贯通的畅快,都是一回事。
既然都是一回事,为什么还要去读那么多的书呢?这问题困扰过我很久,把我引到了哲学的路上,哲学是在探讨最根本的问题。在这路上走了一段,发现这也是一条死胡同。
哲学不能给我带来清明,反倒是让我变得更加混沌。哲学里的人性,就像是哲学家在给人性做解剖,这是肺,这是胃,这是大肠,小肠,他们把这些器官一一指给我看,到头来我却觉得恶心,血淋淋,散发着腥气。于是我回了头,读小说。
相比赤裸裸的解剖,我更喜欢庖丁解牛。小说家就是在做这工作,他们的文字就是那把小刀,人性或者别的什么就是摆在案上的那头牛。我们只需跟着那把刀走,顺畅,得心应手,你想看见的自会来到眼前。我更喜欢文学家。哲学会过去,文学可以长存。
那还要不要读哲学呢?我的答案是:要。哲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性的构造,多样性。不至于当人性出来时,把我们吓到。在我心里,那些留下传世作品的大翁们都是哲学家。他们的文字里饱含哲理。
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再读起小说来,就没了当初的艰涩。欣赏作者的技法,构思,品尝他们的风格,完全打开了另一番天地,比之前的要更大,更广。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哲学,这样哲学也能永存。人们会记不清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说过什么,甚至会忘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思。
但不会不记得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哥德和《浮士德》。前者们留下了思想和文字,后者们留下了活生生的一个个人,而我们恰好也是人,人人相亲,所以永恒。
我用我的上帝视角来读小说,希望你也能找到你的上帝视角。